首页>
根据【作者:,英,丁尼生,,法,多雷绘,王剑南】搜索到相关结果 528 条
-
女性研究对青年研究的哲学启示
-
作者:
肖峰
陈英
来源:
中国青年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差异与平等
女性研究
青年研究
-
描述:
女性在性别关系中以及青年在代际关系中同等地作为"他者"所处的本体论地位,性沟与代沟中存在的身份认同差异以及由此而提出的超越父权制的政治诉求与解放意识使得女性研究与青年研究可以达成类同的理论批判结构,并形成共同的政治实践意识。相比较而言,女性研究发展了更成熟的研究范式,形成了更系统的性别分析方法与理论批判意识,这些分析方法与批判意识对青年研究都构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哲学方法论启示,并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提供借鉴。
-
从女性研究到女性学学科建设:高校女性学发展脉络
-
作者:
魏国英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脉络
女性研究
本土特色
女性学
高校
-
描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的新时期高校女性研究,从传统既有学科的女性分支研究到独立的女性学学科建设,走过了"自下而上"的启动和"自上而下"的推进,"从外到内"的开拓和"从多到一"的整合,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批判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探索之路,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女性学的成长路径和本土特色。这既是高校女性研究不断深化的结晶,也是我国女性学学科持续发展的财富。
-
男性特质视角在西方明清研究中的运用——以方法论的转向为中心
-
作者:
薛英杰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特质
反本质化
社会性别权力关系
反同质化
明清研究
-
描述:
随着西方性别研究和明清女性研究的发展,男性特质成为西方明清研究的重要视角。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1年间)明清男性特质研究以反本质化为立场,分析部分男性群体对传统男性角色的偏离,以打破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本质联系。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研究以反同质化为立场,揭示明清男性特质的多样建构及父权制的运作方式。对社会性别权力关系讨论的不足是明清男性特质研究的主要问题。明清男性特质研究需要利用男性对女性的拥有权、女性主体性和男性同性社交欲望等概念,以深入考察社会性别权力关系,更好地实现批判父权制的目
-
“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的“家暴”叙事
-
作者:
唐觐英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暴”叙事
性别的权力关系“
媒体
家庭暴力
-
描述:
该文从转型社会的历史-社会视野出发,以媒体话语空间为研究角度,考察了"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的演进过程,分析了这一个案中"家暴"叙事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认为"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存在偏向的问题,"家暴"议题中的"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核心议题属性未能得到设置与公共讨论,其"家暴"叙事是去性别化、去政治化的。
-
中国性别传播研究的当代议题:“性别传播的国际对话与合作”研讨会述评
-
作者:
唐觐英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述评
国际对话
中国传媒
议题
性别研究
合作
传播研究
-
描述:
为拓展传播学学科领域,促进中外性别传播研究的深入对话,及时总结我国性别传播研究的新进展,共同研讨当代性别传播研究发展的深层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与牛津大学国际性别研究中心,于2008年12月12~13日共同主办“性别传播的国际对话与合作”研讨会。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区及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学子,以及各地妇女界人士及传媒业界人士,共6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立足于当代我国性别传播研
-
话说“女记者之难”
-
作者:
唐觐英
来源:
中国记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缠足
女记者
女性
-
描述:
1897年康同薇成为中国第一位女记者,她也是那个时代少有的不缠足的女性先锋。不缠足与女记者共同成为开启女性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新时代的标志。女记者一词,既承载着梦想,也浸透着艰辛。当今工作节奏之快、强度之大,自不待言。而且,女记者投身社会,需
-
浅议我馆女性研究资料书库的建立
-
作者:
钟红英
来源: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图书馆
女性
-
描述:
文章以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图书馆为例,论述建立女性研究书库的意义、影响和作用,提出了特色资源数字化的必要性。
-
女性学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问题
-
作者:
魏国英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理论
方法论
女性学
唯物史观
-
描述:
我国女性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传统学科女性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伴随着女性学知识与理论系统的不断完善,女性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不断推进,初步呈现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和以社会性别理论为指导的两种探索模式,并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
-
社会性别视野中公共讨论的三个关键问题:以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为案例
-
作者:
唐觐英
来源:
现代妇女: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讨论
社会性别
publicdebale
舆论
“家庭暴力”议题
publicopinion
批判性
女性声音
对话
-
描述:
公共领域概念对于促进妇女解放有着积极意义,舆论则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舆论,除了从“竞争性”角度理解,还需要从“公共讨论”角度把握。本文以“舆论作为公共讨论”角度,从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的实践出发,吸收社会性别理论,结合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的实践,本文考察了公共讨论的三个关键问题:女性声音、对话、批判性。本文的观点是:舆论作为公共讨论,其内涵包含“多元声音”、“对话”、“批判性”。
-
基层女干部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
作者:
姚钦英
席春玲
来源:
学理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干部
基层
调查分析
培训需求
-
描述:
干部培训是女干部管理培训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基层中青年女干部培训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善,在培训中如何为基层的中青年女干部提供她们迫切需要的课程,使她们在培训中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是培训举办方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为此,在每个女干部班开班之处和结束之际,对女干部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是为培训工作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
<
1
2
3
...
20
21
22
...
51
52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