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照与六朝的“拟代诗”——以鲍照为中心论六朝“拟代诗”
-
作者:
朱晓灿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模拟 六朝 诗体 拟代诗 创新
- 描述:拟代诗是六朝时期诗歌拟古潮流和模拟风尚中形成的一类模拟性诗歌,表现了六朝诗人对诗歌的固有美感和特殊价值的认识。鲍照正是该时期代表性的拟代诗人之一。虽然鲍照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但尚未以拟代诗视角详加研究。本文紧抓于此,从鲍照的拟代诗切入,进而分析六朝拟代诗。论文共四大章。由于拟代诗的定义一直以来尚未明确,故而第一章主要根据六朝拟代诗的发展状况进行归纳,整理出拟代诗的命题特征,以及拟篇、拟古、拟体三大类别。再由最终得出的拟代诗特性,给拟代诗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第二章依据拟代诗体将鲍照的拟代诗分类详论鲍照拟代
- 鲁迅视野中的女性命运
-
作者:
晏晴
学位年度:2011
学位授予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启蒙 鲁迅 爱情 女性解放 视角 女性
- 描述:作为“五四”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追求的是实现人的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其中也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在鲁迅的一生中,他深切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他以强烈的爱憎触摸着女性命运的脉搏,为病态封建制度下女性畸形的命运诊断出病情,开出药方。本文在大量阅读原著作品、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鲁迅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结合鲁迅作品中女性命运以及鲁迅人生经历,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分析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是关于鲁迅的女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第一章
- 鲁迅杂文中的女性形象及意义和价值
-
作者:
易静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鲁迅 典型性 杂文 女性形象 意义和价值
- 描述:鲁迅用笔做武器,战斗了一生,他的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魂”。鲁迅的杂文具有反封建传统、反军阀统治、反压迫的现实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鲁迅的笔就像一支枪,与那个时代的敌人开展了激烈的斗争。鲁迅的杂文很多篇章涉及到女性话题,鲁迅同情女性,为女性鸣不平,刻画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同样表现了和小说一样的对中国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关注,从而为女性的解放指明出路。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以外,分为三章,将从三个部分阐释鲁迅杂文中的女性书写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梳理鲁迅杂文中的女性形
- 鲁迅与金东仁短篇小说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
作者:
王宇恒
学位年度:2017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鲁迅 金东仁 比较研究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 描述:本论文是通过对中韩两国近代文学代表作家鲁迅和金东仁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考察其形象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以及探明其原因以及文学史上的意义而写的。 为此首先要通过对比两位作家的文学生涯和女性观来考察其女性意识的形成。鲁迅和金东仁在20世纪10年代均有日本留学的经历,均在日本接受了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并进学文学创作。这样的经历以及相关女性经历对两位作家创作女性形象有直接的影响。他们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例外属于社会弱者群体的一员,深受封建礼教和夫丈制度的迫害。本论文将会对这些生而淳朴最终却难逃
- 鲁迅与易卜生:鲁迅对易卜生的继承和发展
-
作者:
张健
学位年度:2010
学位授予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鲁迅 个人主义 国民性 抗争型女性 易卜生
- 描述:鲁迅一生接触和阅读的外国文学著作非常广泛,包括亚洲、欧洲以及美洲的作家作品,正是由于吸收了这些作品的营养,才成就了鲁迅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独异的精神世界。北欧挪威的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也是鲁迅一生非常关注的作家,对鲁迅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卜生是挪威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剧作家,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世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在他生前,其剧作就走出了国门,被翻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在欧洲多个国家上演。鲁迅留学日本时期(1902—1909),日本的易卜生研究逐渐升温,
- 鲁迅与女性的诗学对话探究
-
作者:
王昕羽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诗性 鲁迅 女性
- 描述:本文主要从生活世界、文化艺术世界、精神世界中探索鲁迅与女性的关系。主要是生活世界中女性对鲁迅的影响,以及艺术文化世界中鲁迅对女性的作用。还有伴随人际互动、时代潮流,鲁迅在精神世界中的情感、精神、情绪,在文艺创作中的体验与显现。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中的女性对鲁迅的影响,主要是母亲和妻子在鲁迅生活中的作用,对鲁迅的精神细微之处的形成和变化所具有的潜在意义。第二部分鲁迅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女性形象的探索,小说中,具有文学审美,艺术质感的女性人物的勾勒,所赋有的鲁迅式的深刻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问。第三部分从
- 鲁迅与夏目漱石作品比较研究
-
作者:
邓永一
学位年度:2009
学位授予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叙事艺术 鲁迅 夏目漱石 社会性批判 比较研究
- 描述: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死后被尊为“民族魂”,夏目漱石在日本被称为“国民作家”。他们的作品都以思想性见长,紧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人性,他们都在各自民族的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本文主要从叙事艺术特色的对比分析、典型人物的比较对照、具体文本的对应解构、作家文化观的同异比较四个角度展开论述,力图找到两位作家的作品在创作手法、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相同和异趣之处。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这两位东方知识分子共同的人格追求和批判、反思意识,揭示了他们对各自国家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深刻认识,以及
- 鲁迅与夏目漱石
-
作者:
孙放远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吉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鲁迅 夏目漱石 反讽 人生观 文学观
- 描述:鲁迅和夏目漱石文学分别是中国和日本近现代文学的高峰,中日学者对他们两人文学的比较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仍然有不少方面前人没有论及。本文从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等方面展开比较,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笔者个人的观点。第一章首先从分析鲁迅与夏目漱石对老庄以及陶渊明的不同看法入手,探讨两位作家的“出世”与“入世”。夏目漱石对老子思想虽有批判,但其“则天去私”的思想显示了向老庄思想的最后回归;鲁迅本着战斗的人生观,努力挖掘老子、陶渊明思想中的“战斗”因素,强调老子的“愤”与志向,认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
- 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
-
作者:
孙丽凤
学位年度:2010
学位授予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关系 鲁迅 因子 台湾文学 接受
- 描述:20世纪20年代初,台湾新文学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发生,浓重的“中国情结”成为其百年发展中存在的鲜明的特征。在探求百年台湾文学发展因由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人物——鲁迅,对台湾文学的发轫、发展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首屈一指的。鲁迅深邃的思想及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台湾作家学习的标尺。鲁迅一生从未亲临台湾,却与台湾有着颇深的机缘,并在台湾引起了深刻的文化反响。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政治环境,使得台湾对鲁迅的接受呈抛物线状,但是鲁迅的影响力一直是以强而深的状态存在着。大陆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台
- 鲁西南柳子戏美学研究
-
作者:
张金凤
学位年度:2010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地方戏曲 柳子戏 鲁西南 美学
- 描述:柳子戏是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它取材广泛,剧目丰富,舞台表演粗犷豪放,泼辣大胆,曲调纯朴自然,婉转动听,在清朝就深受人们喜爱,获得了“东柳”的美誉。2006年5月,柳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子戏发源于山东,经过几百年的辗转曲折,兴盛时曾进京演出,衰落时曾一度濒临失传。但无论在哪个时代,柳子戏始终流行于鲁西南地区,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鲁西南地区土壤的滋润对于柳子戏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在总结柳子戏声腔源流和发展兴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