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后殖民姿态下的混杂性书写:拉什迪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郭秀媛
齐园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混杂文化
女性形象
拉什迪
-
描述:
性别关系是体现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拉什迪作为流散作家,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一种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逆转。体现为:从边缘向中心的移动;由虚弱向力量的转化,否定单一和固定模式的女性形象,体现出流散文学所代表的混杂文化。
-
超越与创新:简·奥斯汀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作者:
郭瑞萍
李俊婕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超越
简·奥斯汀
创新
-
描述:
18世纪后期的英国小说家多数是女性,她们作品中描写的也多是女性的情感和命运。这些小说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或是温柔顺从的天使,或是怪诞的疯子和魔鬼。简·奥斯汀勇于挑战传统的女性观,通过在其小说中塑造多元化的女性角色以及探讨她们所面对的问题,颠覆了传统刻板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超越与创新――简・奥斯汀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作者:
郭瑞萍
李俊婕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18世纪后期的英国小说家多数是女性,她们作品中描写的也多是女性的情感和命运。这些小说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或是温柔顺从的天使,或是怪诞的疯子和魔鬼。简・奥斯汀勇于挑战传统的女性观,通过在其小说中塑造多元化的女性角色以及探讨她们所面对的问题,颠覆了传统刻板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关于新时期女子教育问题的思考
-
作者:
阎广芬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目标体系
女性教育
新时期
男女平等
女性解放运动
女子教育
动力机制
舆论导向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
描述:
关于新时期女子教育问题的思考阎广芬社会革命启迪了女性自主意识,女性认识到自己同男子一样作人的存在,走出家门,参与社会,这是女子教育发展的最直接动因。今天改革开放,为妇女参与社会和各方面权益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女性又一次发现了自我,不仅仅认识到自己作...
-
论《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
-
作者:
张朋钊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蚀》
三部曲
小资产阶级
舞阳
巴金
鲁迅
茅盾
个性解放
悲剧命运
时代女性
-
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画廊,绵延伸展,幽曲尽致,色彩斑澜。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分别以他们所熟悉的题材和擅长描写的人物,在争奇斗艳的现代文坛上各领风骚。如果说鲁迅以他深沉、冷峻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旧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形象;巴金笔下是“五四”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青年一代的命运;老舍的艺术刻刀下是完整的市民社会,那么茅盾则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资本家和城市的“时代女性”形象贡献于现代文学,为现代文学艺术的画廊增光添彩的。特别是在茅盾早期的创作中,“时代女性”形象独具丰姿,颇为引人注目。这组小资产阶级
-
华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妇女形象的重塑
-
作者:
王微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形象
妇女运动
华北抗日根据地
-
描述:
抗战伊始,中共在华北根据地领导的妇女运动试图通过建立妇女组织及一系列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塑造属于乡土社会的"新女性",鼓励她们走出家庭,加入到抗日大军中。但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革命颠覆传统,革命凌驾于惯习之上的情境,妇女运动不但使乡村两性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突出,更影响了抗战大局的稳定。于是,中共调整妇女运动的方向,不再一味地强调农妇走出家庭、颠覆传统的父权制家庭体系,而是借"立典推英"鼓励妇女参加生产,藉此塑造了鲜活的"新女性"群体。
-
略述华北妇女对抗战的巨大贡献
-
作者:
黎惠英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敌人
华北妇女
略述
抗日救国
晋察冀边区
妇救会
自卫队
妇女干部
巨大贡献
妇女工作
-
描述:
妇女解放运动是我党领导的整个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历史阶段党中央都做过多次妇女运动的指示和决议.尤其是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曾亲自修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为妇女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华北妇女,在“七七”抗战爆发后,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日寇的凌辱,因而抗日的要求更为迫切.
-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文学综论
-
作者:
常彬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觉醒与成长
性别体验与书写立场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文学
-
描述:
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以人和女人的反叛性姿态参与反封建的历史进程,书写女性的觉醒与成长。由于性别体验和关注点的不同,她们的书写立场与男性先驱有所差异或同中有异:言说社会人生、关注下层苦难、反映军阀战争和北伐革命;以母亲名义书写自己、以爱化解人生、理性审视母爱;批判礼教罪恶和封建婚姻、关注弃妇命运;追求自由婚恋、大胆表露性爱、探求婚内主体情欲;反抗社会压抑的女同性恋准同性恋书写;五四爱情结局下的婚姻思考等。色彩纷呈的创作实绩,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
论徐淑创作及其在汉代女性文学中的地位
-
作者:
卢矜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创作
汉文学
徐淑
-
描述:
两汉时期,随着礼教的确立和巩固,《诗经.国风》中民间青年男女之间自由而活泼的爱情之歌逐渐消歇,更多的出现了吟咏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处境和感受的作品,其中徐淑的作品在汉代女性创作中成就较高。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答秦嘉诗》、《答夫秦嘉书》、《又报嘉书》等,在汉代女性文学中的贡献和地位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