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探究
作者: 蔡朔冰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仙女   妖女   凡女   《西游记》   女性形象  
描述: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一直是人们争相研究的作品之一。无论是其中轮番出现的神仙还是妖怪,无论是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都代表着作者吴承恩对于世间百态的思考与感触。本文主要针对作品中出现的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详细的阐述,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代表意义及对作品产生的价值所在。
颠覆与重塑:《所罗门之歌》黑人女性形象
作者: 胡静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姆形象   女家长形象   彼拉特   瑟斯  
描述: 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探索《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如何对传统黑人妇女的模式化形象进行颠覆。主流文学主要构建了四种常见的黑人女性形象:女保姆、女家长、福利母亲和无耻的荡妇。主流文学对黑人形象的歪曲,目的是为了维持黑人女性的从属地位。在彼拉特、瑟斯身上,莫里森颠覆了白人文化中“专制的女家长”“顺从的黑人女仆”形象,重塑与还原了黑人女性的正面形象。
碧落黄泉 两处难寻:作家林小琴《苦甘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韩丹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   林小琴   《苦甘蔗》  
描述: 作家林小琴是美国第二代华裔移民,她在《苦甘蔗》这部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遭遇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华裔女性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的双重压迫,展现了华裔女性为争取独立、改变自身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曹植辞赋中人物形象的文化内蕴
作者: 孙博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内蕴   曹植辞赋   人物形象  
描述: 曹植作为魏晋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他有着卓越的文学才华与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是在争储失败后从此愁眉不展。在他的诗文创作中,辞赋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因此,本文围绕曹植辞赋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无论是美丽幽怨的女性形象还是立体多维的男性形象,试图挖掘出他们身后所隐藏的文化内蕴,从而更好地理解曹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自我实现
作者: 吕林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萨拉   《法国中尉的女人》   女性主义  
描述: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与女权主义密切相关的作品。约翰·福尔斯以丰富的叙事层次和声音塑造出神秘多变的女性形象萨拉。萨拉对命运的抉择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体现了作者的女权主义倾向。本文拟通过对萨拉所展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其实现自我的过程,从性别叙事的角度重新解读萨拉的女性形象,分析萨拉这一独立坚强,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形象。
解析《觉醒》道路上的男性人物形象
作者: 曹鹤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觉醒》   埃德娜  
描述: 1899年美国女作家凯特萧邦最著名的《觉醒》一书问世,书中描写了女主人公埃德娜觉醒的过程。在通往觉醒的道路上,除了阿黛尔夫人和雷兹小姐的女性人物的推动作用,几位男性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埃德娜的觉醒。
社会工作视角下西部地区女性保护工作探析
作者: 常雅慧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女性保护   西部地区  
描述: 现代社会中男女性别的差异对待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表现,甚至演变成为难以抗拒的性别鸿沟,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生理因素等影响,女性无可避免地遭遇着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风险。近十年来,西部地区切实保障女性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女性保护力度与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暴露出女性保护法律政策知晓率低、女性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大量存在、"未婚妈妈"保护机制缺失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保障女性各项权益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提高决策部门的女性权益保护意识,推动女性社会工作的重构与超越。
华裔与非裔美国女性文学文化书写特质比较:以汤亭亭与莫里森作品例析
作者: 马慧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汤亭亭   文化书写特质比较   多元文化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   莫里森  
描述: 通过汤亭亭与莫里森主要作品文化书写的比较分析,发现以两人为代表的华裔与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在文化书写维度上有其各自的特质,也可从中探寻到华裔与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文化书写的共性,即她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守望自己的族裔文化的同时也实践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新现实主义解读
作者: 李艳红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   新现实主义   多元化  
描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出现了回归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强调艺术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以写实为原则,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为读者提供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画面,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中汲取养分,形成了新现实主义。在美国当代文学中注入新鲜活力的一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在创作取向和艺术风格上都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特征。
“女性写作”的中国之旅:后女性主义关键词“ecriture feminine”的译介研究
作者: 唐雨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feminine   身体写作   女性写作   阴性书写   女性文学   ecriture  
描述: “ecriture feminine”一词是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关键词之一,自从1992年被译介到中国以来就拥有多种译名。学界就这些译名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其中最激烈的两场争论是“ecriture feminine”这个具有西方理论背景的概念与“女性文学”这个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概念的碰撞,其二是“ecriture feminine”与90年代“躯体写作”“身体写作”的争论。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