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当代英雄”的群像——试论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说的艺术特色
-
作者:
段丽君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性
类型化
引文
戏拟
女性文学
-
描述: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坛著名作家之一。她的小说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小人物题材 ,把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的景况和心理作为写作对象 ,使日常生活平庸甚至丑陋的部分进入文学表现的视野。其作品运用类型化、戏剧化、戏拟、引文 (包括化用 )等手法 ,表现出作家对女性生活独特的洞察 ,充分揭示了俄罗斯女性生活的本质
-
女性意识觉醒的真实写照——庐隐、丁玲女性文学创作之比较
-
作者:
蒋明玳
来源: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丁玲
庐隐
-
描述:
本文在比照中对庐隐、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进行论述,探讨了两位女作家的创作在反映我国女性意识觉醒方面的贡献,并且充分肯定了这种贡献对当前健全女性意识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
女性学研究的定位和原则——校本课程研究
-
作者:
陈颖灵
来源: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学
本土化
-
描述:
女性学在我国已逐渐被接受,学术研究界,教育界广泛重视。到底什么是女性学,女性学的缘起,发展与指归是什么,是众说纷纭的。 女性的学科建设应遵循本土化原则。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确立社会性别理论,努力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主流决策之中,基于我国的国情、民情,女性学将成为我国伦理道德和政治变化中的一个部分,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实践。
-
女性生命和情感的写真——舒婷诗歌创作回眸
-
作者:
王雅平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情感
舒婷诗歌
-
描述:
舒婷的诗歌是当代女性文学的重要起点之一。它既有高扬责任感、使命感的超性别叙述 ,又有对女性生命和情感的真切诉求 ,对女性作为人的“自然形象”的建构。前者体现出朦胧诗人共同的精神向度 ,后者则体现出舒婷作为一个女性诗人更原初、更本质、更个人化的意义
-
在通向强势话语途中——从森林里走出的女性主义
-
作者:
崔明路
詹建华
李建利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挪威的森林:再区域化
建构
强势话语
叙述
-
描述:
通过对《挪威的森林》的叙述的结构主义叙述,对《挪威的森林》作为一个女权主义权力话语的解读,意在表明日本当代"纯文学"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男性作家笔下女性文学话语通过"再区域化"走向强势话语的特别产出。
-
论铁凝“三垛”对五四女性文学的继承和超越
-
作者:
闫红
来源: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继承
三垛
铁凝小说
-
描述:
铁凝中篇小说“三垛”(《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继承了五四女性文学对理想的诗意追求,对女性现实生活的瞩目和生命价值存在的追问;但在作品中表现女性追求自我回归的渴望中,传达出的对女性灵魂的拷问、对女性负面价值的无情犀利的解剖和批判,则在对五四女性神话传统和男权社会的颠覆和解构中显示出超越性。
-
我看东南亚华文女性文学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文艺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文文学
东南亚
文学评论
女性文学
现代
-
描述:
我看东南亚华文女性文学
-
百年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论纲
-
作者:
王吉鹏
马琳
赵欣
来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中国
论纲
-
描述:
20世纪百年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与沧桑厚重的中国女性文学一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本文立足世 纪交替的宏大背景,梳理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归纳女性文学批评的模式以及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对中国 女性文学的批评现状予以了展示。
-
描述与分析:女性文学的叙述策略
-
作者:
黄秋平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海宝贝》
“父亲场景”
卫慧
陈染
叙述方式
精神分析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叙述策略
-
描述:
描述与分析:女性文学的叙述策略
-
对姚玉光先生与我“商榷”的回答
-
作者:
陈祖美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
《声声慢》
-
描述:
一、“姚文”是“商榷” ,还是用“滑稽”、“一意孤行 ,在牛角尖里钻不出来”、“穿凿附会 ,生拉硬扯”、“阉割”李清照等等无理言词 ,对我冷嘲热讽 ?二、“姚文”中不仅对“自裁”、“起复”等词的使用是似是而非的 ,而他把近人梁令娴《艺蘅馆词选》认为是“明人田艺蘅的”、用小说中的话冒充史书的记载来反驳我……这一切难道能叫学术和商榷吗 ?三、对姚玉光专著《中国女性文学史》的几点疑虑和几句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