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作为此在的女人们——剧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作者: 陈茂庆   来源: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此在”   死亡   女人   海德格尔  
描述: 本文运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观点,探讨美国当代先锋派戏剧大师福尼斯的代表 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指出剧中的女性人物不仅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而且是现代社会中作为“此在”的人的缩 影,忍受着多种焦虑,在朝向死亡的过程中寻求“本真”的意义。
贴近心灵行走的网络精灵:解读日本女作家田口蓝迪
作者: 许金龙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田口蓝迪   《插座》   日本   《拼图》   长篇小说   女性文学   《天线》   精神危机  
描述: 在日本的语言类工具书中,有关蓝迪的词义有两个比较醒目的解释,第一是"卤莽的人",另一个就更为不雅,其意为"好色之人"。我想,今后出版的相关辞书肯定还会多出一个词义,那就是"蓝迪为日本女作家田口惠子的笔名"。田口蓝迪本名为田口惠子,1959年出生
当代国际妇女和平运动:指导理论、组织形式与项目实践的考察
作者: 李宁豫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和平理论   国际关系学   妇女运动   和平运动   女性主义  
描述: 该文力图达到两个写作目的:其一、通过对丰富的实证材料的搜集和引证尽可能地展现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当代国际妇女和平运动的现状及其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其二、通过贴近现实的视角反视形而上的理论,让理论在现实中展现其生命力和解释力.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事?
战争中巴勒斯坦女性生活的写照——库柯的第一部小说《我的生活》
作者: 宗笑飞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我的生活》   女性生活   创作风格   米里亚姆·库柯   巴勒斯坦   小说  
描述: 米里亚姆·库柯(Miriam Cooke,1948—)是美国一位关注阿拉伯女性问题的阿拉伯学者,牛津大学博士,现为美国杜克大学阿拉伯现代文学文化专业的教授、中东女性研究协会会长,以一系列敏锐的文学批评文章以及有关地中海、亚洲和中东问题的研
魔域/魔欲:苏童《米》中的城市父权隐喻与女性身体政治
作者: 林荧娇   来源: 东华人文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弒父神话   父权隐喻   女性身体政治   精神分析   资本主义社会  
描述: 本文旨在說明蘇童的作品《米》乃是城市黑暗文化的呈現,文中特別著重於暴力、資本主義、以及女性等議題做分析與討論。透過精神分析理論,本文嘗試解讀《米》中的城市文化中的弒父神話以及城市文化與女性身體政治二者之關係。根據拉崗的理論,《米》中的城市乃一致命意符,代表象徵陽具(Phallus),是蘇童的這名逃難鄕村青年主角之意欲取得的對象,以作爲他在鄕村洪水災難中所產生的匱乏感(lack)之塡補。也即是,書中主角是從幻想城市如天堂的想像期過渡到經歷城市父權文化的象徵期(文化和語言的時期)。而主角象徵性的弒父之因乃在於
《红楼梦》与《德伯家的苔丝》女性人物肖像刻画的对比分析
作者: 易淑琼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伯家的苔丝   红楼梦   女性肖像  
描述: 《红楼梦》的女性人物肖像是一种静态的类型刻画而不太具备明晰的个性化特征,类似于京剧的脸谱化装饰,但它特别重视人物由内而外的神韵的展现;而《德伯家的苔丝》对人物外在感官乃至局部细微处进行逼真的个型描摹,并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予以动态的呈现,特别重视女性不同于男性性别特征的含有性意味的肉体美的显现。这种区别一方面是由于两个文本受到了源自不同艺术观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审美观及性学观。
论西藏史诗《格萨尔王》和其中的女性形象—森姜朱牧
作者: 崔清新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藏   口头传统   女性形象   格萨尔  
描述: 由于史诗《格萨尔王》的特殊性,即千百前来口头传唱的特征,使该史诗版本多样,内容不一。这对于依赖文本而进行文学评论或分析的事实,如何使之具有说服力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问题。因此作者在深入分析史诗中的女性形象之前用了相当篇幅来介绍该史诗的口传特点,指出尽管版本繁多,但主要思想和所体现的社会背景是一致的,从而选择一个相对普遍的版本作为研究的依据。同时也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这部史诗,对后文中可能的出现偏颇观点报以宽容态度。该论文的主题围绕史诗《格萨尔王》(King Gesar)中的女性形象森姜朱牧(Sen-lcam
生存哲学终极观照中的川端康成:从女性观到死亡观
作者: 高华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死亡观   生存哲学   宇宙无意识   女性观   虚无   物哀  
描述: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以“无言的死”,留下了“无限的话”,此后30年间,川端文学的研究家们聚焦川端的死,从多种角度和各个方面研究其中原因,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走入他的心灵世界,乃至走入他的生存哲学世界,探讨他如何看待生与死。日本特殊的文化传统背景——对女性的崇拜,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文化恋母情结”,暗中影响甚至支配着后世文人的思想行为和艺术创作;同时,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缺失母爱,再加上少年时期初恋的失败,形成了川端个人无意识中的“恋母情结”,所以他很早对女性就
受苦人——骥村妇女对土地改革的一种情感体验
作者: 姚映然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感体验   受苦人   积极苦   消极苦   惯习  
描述: 本文的写作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考察国家兴起过程中,通过以土改为核心和总目标的一系列权力的实践,在土地改革运动前后正在兴起中的国家力量如何对待妇女运动的问题。其二是我更加关注农村妇女在土地改革的革命风暴中如何体验革命、革命的意识形态和各种动员的。尤其是个体如何经历土改这样的运动,也包括这些经历在时间跨度下,在运动过程中如何被赋予意义的。在聆听他们的个人故事时,我发现他们把自己称作“受苦人”,作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集体心理感知,我把它当作一种情感。事实上,“受苦人”的提法在土改之前已经存在,但是此
胡适和金祐镇的社会问题剧比较研究——以<终身大事>和<李永>为中心
作者: 金粉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问题剧   女权问题   戏剧改革   社会改革  
描述: 本论文的题目为《胡适和金祐镇的社会问题剧比较研究——以〈终身大事〉和〈李永〉为中心》。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中社会问题剧都受到西方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创造了适合近代人类精神文化需要的独特审美样式。中国
< 1 2 3 ... 59 60 61 ... 91 92 9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