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灰色人生:1980—2004年河南乡土小说中的农村女性
作者: 张春霄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女性形象   中原文化  
描述: 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自己的特征。长期农业文明积习下,乡土河南“尊家族而轻个人”的传统和“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中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于斯的农村女性,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极深,她们的生活状态暴露了河南农民卑微存活里所受的精神挤压。这种现状亦深深影响着在本土成长起来的河南作家,反映于文学,则是乡土书写在他们文学创作中的厚重分量。本文从民间地域角度,对河南乡土小说中的农村女性进行考察,通过农村女性“苦”、“古”、“土”的生存背景和现实生存遭际,来透视中原地域传统文化,及其对
消费时代女性时尚杂志的性别想像:以《世界时装之苑--ELLE》为例
作者: 郑勋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认同   社会性别   话语   消费主义  
描述: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性别关系模式及两性差异的叙事,它既是人理解自身和社会的基础,更是社会权力关系的基础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扩张,消费主义文化引导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为中国中产阶级所推崇。媒介根据这一背景所提供的文化价值逻辑想像女性、定位女性,“女性形象”成了媒介想像和喻说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叙述图像。 本论题试图另辟蹊径,以符号分析为策略,从性别想像的角度,对女性时尚杂志的女性形象展开解读,旁以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为语境,阐释“女性形象”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建构与性别认同的多重涵义。媒
李安电影的“色”与“戒”
作者: 钱飞遥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主题   中和之美   美学风格   道家美学   存在主义   尴尬而亲密的家庭关系   隐喻   李安电影  
描述: 李安1954年在台湾出生,1981年进入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研究所,后取得艺术制作硕士学位。作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李安以他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气质受到广泛的关注。李安电影作为一种知识分子话语系统而富有强烈的思辨性。他在电影里以与众不同的心理视角去探讨超越中西方文化的人性主题,在个人自我精神探索的同时,也带给世界电影美学思想上带来很大的启发。本文运用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等方法,对李安电影进行深度的解读。本文希望通过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电影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细致分析,以及对其文化背景的追溯,可以对
“野”与“性”:生命的自由与奔泻
作者: 周艳敏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殖崇拜   欲望   自由   女性  
描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莫言是不可忽视的作家。二十多年来他的创作,每个阶段都受到强烈的关注和重视。但是莫言文学世界中活跃着一大群鲜活的女性却被评论家集体忽略。本文将从“野”、“性”两个角度,分析莫言作品中最具代表性也是莫言最为给予审美认同的女性形象。第一章主要从“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女性生命的自由与反抗。表现为三类:第一类是像《红高粱家族》中“我奶奶”戴凤莲那种,敢作敢为、敢爱敢恨,自然、奔放,从不羡慕别人的天堂,也不怕他人地狱的角色,她们是自由世界的追随者;第二类是生命开始是中规中矩的,但生命际遇中偶然
女性传记片中的历史叙事
作者: 谢为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女性传记片中的历史叙事
李安电影的“色”与“戒”:论李安电影的美学风格
作者: 钱飞遥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主题   中和之美   美学风格   道家美学   存在主义   尴尬而亲密的家庭关系   隐喻   李安电影  
描述: 李安1954年在台湾出生,1981年进入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研究所,后取得艺术制作硕士学位。作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李安以他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气质受到广泛的关注。李安电影作为一种知识分子话语文本而富有强烈的思辨性。他在电影里以与众不同的心理视角去探讨超越中西方文化的人性主题,在个人自我精神探索的同时,也带给世界电影美学思想上带来很大的启发。本文运用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等方法,对李安电影进行深度的解读。本文希望通过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电影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细致分析,以及对其文化背景的追溯,可以对
张贤亮笔下的“臣服”女性
作者: 林逸玉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臣服   张贤亮   女性主义   男权主义  
描述: 张贤亮复出以后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类型化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都外表美丽,性格温柔。对待男人,她们在灵魂与身体上都体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自甘牺牲的精神。用女性主义的眼光观照张贤亮的这些作品,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形象的特征都代表了一种男权对历史的书写。该文分析了女性“臣服”特征出现的历史根源,女性性角色的客体地位,批判了作家作品中浓厚的菲勒斯中心意识,并对女性夺取话语权利的必要性做了一定的思考。文章首先对作家张贤亮进行介绍,并简略梳理了评论界对张贤亮的作品批评,逐步引出文章的观点:张贤亮的作品体现了男权
“我”和“他们”—论严歌苓作品中异性形象的建构及其意义
作者: 马阳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性形象   “他们”   雌性意识   男性想象   女性视角  
描述: 目前对严歌苓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中长篇小说上。研究者们大多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出发,或者文艺理论如叙事学、“空间”理论入手剖析严歌苓小说的女性意识和身份认同问题。然而对女性作家的研究一般都走入关注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一思维定势。而本文正是使用逆向思维,反观女性作家作品中设置和描述刻画出的男性形象,并考察这些男性形象与女性之间复杂的论文关系,通过这个独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作家的女性观乃至人性观。研究女作家在文本中所展现出来的对男性的认知角度和评价标准,聚焦文本中的异性形象,考察这个“拥有更大主导性”的
苏轼的妇女观与女子教育思想
作者: 江晓梅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子教育思想   士大夫   苏轼   妇女观   北宋  
描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是较为低下的。然而历代都有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或多或少地肯定女性的社会地位。作为宋代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轼即具有这种意识。 苏轼一生作品丰富,那感人肺腑的文字后面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作者或对其进行直接歌颂,肯定她们的聪明才智,或站在女性的角度对其遭遇寄予深切同情,甚至不遗余力地谴责那些残害女性的种种暴行。透过苏轼和时人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较为进步的妇女观,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中期士大夫群体的心理现象。 由此妇女观出发,苏轼构造了自己心中女性
言说与被言说:左翼文学中女性的自我想象与他者想象
作者: 黄丽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左翼文学   收编   他者想象   自我想象  
描述: 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女性是有生命而无历史的,女性一直是依附于男性的,是缺席的。上个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古老中国的桎梏,“人的解放”、“女性解放”的口号的提出,使得千百年来处于服从于人的奴隶地位的女性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如此强大的思想解放的号召下,女性喊出“我是我自己的”的响亮声音,她们作为备受瞩目的群体登上历史舞台,谱写着自己的历史。女性从长久的缺席变为在席,无语成为有语。当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时代来临时,女性写作由五四时期的个性写作转向了集体写作、革命写作,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淡化、
< 1 2 3 ... 5 6 7 ...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