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307 条
-
倾城影匆·诗语流芳:爱伦·坡《乌鸦》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赵瑞雪
来源:
学习月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解读
语流
《乌鸦》
诗歌创作
美女
作品
-
描述:
爱伦·坡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诗歌创作中总会涉及到女性的形象,这些女性通常都是美女,而最令人悲伤的莫过于这些美女角色在作品的开始或不久以后就死去,《乌鸦》中的丽诺尔就是一
-
谈“三角”叙述交流结构中体现的女性叙述的自觉
-
作者:
谷鑫鑫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交流
叙述自觉
叙述距离
性别
-
描述:
女作家以男性的叙述者来讲述故事,并通过男叙述者塑造的女性人物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体验,拉开了叙事距离,改变了叙事交流模式,这种讲述是女性全新姿态的叙述,体现了女性叙述的进一步自觉。
-
中国大陆佛教女性研究述评
-
作者:
张文学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女性观
佛教
佛教女性
-
描述:
本文回顾了中国佛教女性研究的缘起和发展,并从佛教的女性观、佛教女性主体两个方面,对该领域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
无伴奏的天鹅之死:伊蕾诗歌女性意识的迷失与艰难回归
-
作者:
孟芳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女性意识
迷失
伊蕾
回归
-
描述:
伊蕾曾以大胆叛逆的诗风震荡中国诗坛,然而其创造的现代叛逆之女性形象身上仍潜伏着很多传统女性意识,伊蕾诗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艰难成长的记录。
-
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嬗变
-
作者:
邓彦君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嬗变
当代
女性文学
发展
-
描述:
本文深刻阐述了女性文学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并分析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征,最后针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局限提点参考建议。
-
女性伦理观的现实维度与价值考量
-
作者:
刘艳华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价值考量
女性伦理
现实维度
-
描述:
女性伦理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学科。它的提出不仅推动了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同时也拓展了伦理学研究的领域。本文试图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对西方女性伦理的现实维度进行梳理并对其价值展开思考。虽然由于社会制度,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女性伦理观的内涵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女性主义是世界性的,中西女性所处的相同的边缘境遇提供了东西方对话的可能,同时,中西女性伦理更需要整合与宽容。通过对西方女性伦理的考量,这对于中国的女性研究和妇女运动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由于传统男尊女卑的父权制
-
落入凡间的精灵:品读《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婴宁
-
作者:
刘冬梅
来源:
时代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婴宁
-
描述: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涵盖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本文就试图对婴宁这一独特的形象做一个深入全面的分析.
-
旦本元杂剧婢女燕燕形象分析
-
作者:
冯晓玲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杂剧作家
元杂剧
杂剧创作
婢女
旦本
形象分析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
描述:
戏曲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观众,元杂剧的较多作品在这方面的创作都是成功的。而女性形象的塑造,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较以往各代丰富。研究元杂剧,其女性形象永远是一个无法
-
丁玲创作中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消长
-
作者:
胡明贵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丁玲
政治意识
-
描述:
丁玲的作品中,从梦珂、莎菲、阿毛到美琳、陆萍、贞贞、黑妮再到杜晚香,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其间体现了丁玲创作中女性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的对抗消长情况。
-
论“蒲松龄式女子”的建构及其书写意义
-
作者:
周喜英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模式
蒲松龄
《聊斋志异》
自觉意识
女性
-
描述: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女性人物得到了大规模和类型化的描写,从而建构起了一个蒲松龄式女子的群像世界。对已有的蒲松龄式女子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从《聊斋志异》中所构造的现世与幻世这两重世界来界定蒲松龄式女子:即现世的凡妇奇女和幻世的花妖狐媚之流。以文本分析为主,通过关照作者笔下的这些鲜活女性群体形象并分析其建构模式,对照分析这些女性在日常家庭和爱情婚姻生活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从中所表露出来的独特个性,可以发现:与《聊斋志异》中的男性相比,作者对女性形象群体倾注了更多的喜爱与赞赏之情,同时,这一群体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