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当代电影】搜索到相关结果 76 条
-
资本、受众与“网生代电影”女性人物谱
-
作者:
韩程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网生代电影”
身份
资本
受众
女性人物
-
描述:
本文指出“网生代电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受众参与创作,为受众所创作,体现了受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态度、欲望和审美;其次,本文解读“网生代电影”塑造的“妥协于资本”“为资本奋斗”“为资本而漂泊”“拥有资本”“罔顾资本”的五类女性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并区分了男性凝视中的女性和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指出前者映射了男性对资本逻辑的认同,承担了失意男性对创伤的宣泄,后者的“奋斗”则被爱情叙事所弱化,唯有罔顾资本的女性形象以对“性”话题的直白亮明了一种“独立”姿态。最后,受众在凝视中形成了重复指认及再度内化,从而局限
-
多重视角审视下的王汉伦形象建构
-
作者:
岳莹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星研究
社会迷思
王汉伦
“新女性”
互文
-
描述:
本文以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明星王汉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王汉伦在银幕上呈现的角色符号、作为名人的身份、在社会迷思运作下建立的女性形象等几个层面不同视角的解读建构出王汉伦的明星形象。本文对王汉伦的多重身份进行了整体研究,发掘其作为“新女性”的意义,揭示出社会意识形态及历史思潮与王汉伦人生轨迹之间的演化关系。
-
女性的成长:新中国电影中新农村女性形象的演变
-
作者:
皇甫一川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农村题材
女性主角
新中国电影
演变
-
描述:
新中国的诞生,无疑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是所有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中国的许多事情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这一性别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
-
超越民族主义的反战表述:费穆的两部寓言化抗战片
-
作者:
张颖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民族主义
费穆
国防电影
性别角色
-
描述:
本文讨论的是费穆的两部寓言化抗战片与“国防电影”历史话语的区别和联系。费穆在这两部影片中试图创造一种超越民族主义的反战表述。从叙事结构看,两部电影都在呼唤一种超越二元性别结构的英雄主义,与同时代其他抗战片相比,其叙事不再简单地重复“英雄—女性—恶棍”的情欲三角结构,而是变异或者戏仿这一结构。其中,女性形象不仅是被拯救的对象,而且是反抗的主体。这样一来,两部影片并非单一地回应着抗日的民族主义论述,而是展示了费穆对战争暴力的彻底否定。
-
少数民族女性视角电影的文化解读——探吴娜导演作品
-
作者:
袁源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吴娜电影
少数民族
-
描述:
少数民族身份和少数民族女性的视角,是吴娜切入中国当代电影的两个独特之处,前者使其将关注的目光自然地投向偏远而美丽的侗族山寨,将故事的叙述放置在当下传统与现代文明剧烈碰撞的漩涡中;后者则使其更多地关注女性在生活剧变时代的命运,以偏远苗乡美轮美奂的画面为背景,以女性主体为主题,以女性主体的角度叙述了青春的爱情故事,从而塑造了美丽动人的活泼女性形象,表达了少数民族女性成长与独立的精神追求。
-
玛嘉·莎塔琵:在东西方之间游走
-
作者:
胡郁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
玛嘉·莎塔琵
表现主义
女性形象
身份认同
-
描述:
玛嘉·莎塔琵是一个伊朗裔的法国导演,她在文化背景、职业选择和种族身份等方面显现出一种"跨界"的特色,这使得她的影片序列也呈现出丰富变化的多元化色彩。本文分析了随着莎塔琵对身份认同的逐渐深化,她的影片主题及性别意识所体现出来的某种变化,以及为了降低严肃主题所带来的压抑感和沉重感,莎塔琵是如何自由地运用线条、色彩,以表现主义的电影语言来为其电影叙事与主题服务。
-
多元视角的丰富阐释:“新世纪女性电影导演的文化和美学研究”大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
万传法
周爱军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导演
新世纪
戏剧学
多元视角
具体分析
中国电影艺术
电影导演
女性形象
学术研讨会
研究生
-
描述:
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学科、《当代电影》杂志社联合承办的"新世纪女性电影导演的文化和美学研究"大型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24—25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共邀请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重庆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芝加哥大学、爱丁堡大学、上海电影集团等几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以及影视创作、研究机构的七十余
-
英雄之旅:《救火英雄》剧作模式分析
-
作者:
林丽宁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雄
消防员
灾难救援
救火
商业电影
题材
旅程
女性形象
集体无意识
不同地域
-
描述:
源自神话的"英雄之旅"是一个已经被证明了的非常有效的故事模式,它能够与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人们沟通,且历经久远的岁月仍非常奏效,因为它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体现。消防题材电影《救火英雄》即是运用沃格勒"英雄之旅"的剧作模式所完成的一部典型的灾难救援片。这部电影运用了典型的三幕式结构,在三幕式中完成英雄旅程的不同阶段,即三次冒险。这三次冒险行为一方面有着因果逻辑关系,同时也呈现出递进关系。
-
漂浮的面孔:杨爱立视觉影像中的世界与地方
-
作者:
徐艳蕊
周艺文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与地方
女明星
flapper
-
描述:
杨爱立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颇具影响力的电影明星。她在美国出生,接受西式教育,刚成年时回国后被当时新兴的电影业吸引。起初,她成功饰演了洋派的新女性,但当时新女性形象的发展空间非常逼仄,她的戏路被渐渐窄化为风骚浪女。看不到发展前景的杨爱立离开上海回到美国,试图在好莱坞觅得一席之地,但好莱坞留给华人女性的角色只有流莺和反派。失落的杨爱立只能在酒吧和剧场中表演中国风情,37岁时死于肺炎。杨爱立的从影经历坎坷曲折,一生都在不断寻觅行走。她的生平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让我们能够看到曾经被隔离在不同文化时空中的历史和
-
自由的灵魂:前景中的新浪潮女性
-
作者:
于丽娜
谭璐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浪潮女性
法国新浪潮电影
女性形象
-
描述:
新浪潮女性是对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特定称谓,这些个性张扬、特立独行的女性已经成为新浪潮电影一个标志。本文通过对新浪潮影片中女性形象及其塑造这些形象的叙事策略的分析,提出这些被置于前景的女性由于在影片中是推动叙事行为的发出者,以她们为中心展开叙事时主动观看与自由言说的权利被尊重,而区别于传统被符号化了的刻板的银幕女性形象。本文认为新浪潮电影中女性之所以取代男性成为承载叙事的核心人物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特定时期法国的社会语境以及法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有着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