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都市文学中“自恋”与“自虐”意识批判
作者: 袁林慧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恋   都市女性写作   自虐   消费  
描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都市文本中女主人公“自恋”与“自虐”倾向大量出现。对于这种现象,一些学者在进行女性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时有涉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对这种现象(包括对其文化、心理成因以及具体表现与衍变)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更缺乏对“自恋”与“自虐”这两种看似相悖的意识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脉络的梳理。“自恋”与“自虐”意识在中国当代女性都市文本中的频繁出现,是具有多重成因的。其中,既包括文化、心理方面的因素,也与外在条件的刺激密不可分。可以说,这种现象包含和整合了诸多文化事实,它是各种社会历史
李碧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历史家国意识
作者: 聂焱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家国意识   李碧华   女性形象  
描述: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香港文坛一直被称为“文化沙漠”。而经过70年的酝酿,进入80年代后,香港文学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具有消费文学特征的通俗文学在香港独特的社会现实下产生、发展起来,它的生存和发展适应了竞争激烈、经济高度发展的香港社会现实,是一种有易于读者接受的样式。李碧华就把文学与市场这两种因素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到趣味性与适当深度性的结合,她的创作代表了香港文学创作的一个侧面,一种风格,真正实现了“消费的文学”与“文学的消费”的共融共生。本文力图以李碧华的五部长篇小说为切入点,对其
局外人的寻求自我和拯救之路:莫里森黑人三部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刘蕖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由选择   局外人   处境   黑人三部曲   责任  
描述: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之一,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的问世为她的小说创作定下了一个基准音调,也使得她以一个尖锐思想者和黑人代言人的身份介入了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在莫里森的所有作品中,《宠儿》、《爵士乐》和《天堂》因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涉及最终诉诸暴力的爱以及它们之间的延续性—莫里森在这三部作品中逐步发展了她的抒情史诗艺术,而构成了一个总结和梳理美国黑人百年历史的三部曲,因此它们被国内外的众多评论家称为为“历史三部曲”或者“黑人三部曲”。“黑人三部曲”不仅是莫里森的创作的高度升华,更重要的是莫里森
穿越“此岸”与“彼岸”的艺术探索
作者: 李旭玫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徐訏   女性形象  
描述: 徐訏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并且各有其不同的外在轮廓和内在性格,她们的出现和存在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的画廊,但是现在对于其小说女性形象的相关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对其单个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简单梳理,很难看到整体的女性形象在徐訏小说中呈现的情景和流向。本文就试图对徐訏选择女性形象创作的动因以及其塑造的女性形象的类型、审美特征等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徐訏的女性观以及其形成的复杂的思想根源,以弥补徐訏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的空白。 文章从四个部分对徐訏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研究。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徐
东西方之间的游走:白先勇小说中的性别论述与精神怀乡
作者: 司雯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先勇   伦理   怀乡   男性   中国女性  
描述: 对母亲的热爱与依恋使得白先勇在其作品中描述了多种女性形象,代表的是“女性——母亲——故土、母语——精神怀乡”这样一条主线,其笔下的主人公,无论是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女性,还是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女子,对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文化的性别定位都采取一种欲罢不能或者欲迎还拒的矛盾心态,身体解放后主体意识的攻击性以及作为都市物质符号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白先勇对中国传统女性的现代性构筑。作为一个男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同性恋者,白先勇先生或许是希望通过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对女性的意义,来反思整个中国人的性别意识形态。同时,有着大陆
杂志广告中的性别形象嬗变
作者: 陈欧阳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杂志广告   变化   性别刻板印象  
描述: 广告作为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一种传播载体,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权中心文化的被震撼,女性社会角色日趋多元化,女性的独立性自主性普遍增强,女性的社会能力愈发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认可。特别在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媒介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观念在我国的广泛传播,这段时期我国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嬗变的速度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广告中女性的传统刻板印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我们也不可忽略,我国广告中新的刻板印象也逐步形成,诸如都市年轻女性的极度消费和时尚的形象,弱
东西方之间的游走:白先勇小说中的性别论述与精神还乡
作者: 司雯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先勇   伦理   怀乡   男性   中国女性  
描述: 对母亲的热爱与依恋使得白先勇在其作品中描述了多种女性形象,代表的是“女性——母亲——故土、母语——精神怀乡”这样一条主线,其笔下的主人公,无论是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女性,还是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女子,对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文化的性别定位都采取一种欲罢不能或者欲迎还拒的矛盾心态,身体解放后主体意识的攻击性以及作为都市物质符号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白先勇对中国传统女性的现代性构筑。作为一个男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同性恋者,白先勇先生或许是希望通过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对女性的意义,来反思整个中国人的性别意识形态。同时,有着大陆
论林白的创作及其创作转型
作者: 林娟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林白   女性写作   创作转型  
描述: 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个人化写作”和“女性写作”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家,林白的创作以其独具的个性与文化冲击力引起了文坛的瞩目。《一个人的战争》、《致命的飞翔》、《回廊之椅》、《子弹穿过苹果》、《瓶中之水》等作品挖掘女性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人记忆。近年来,《说吧,房间》、《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等作品,林白的创作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由对女性自我的关注到“低于大地”的现实姿态,其转型反映了当前文学创作中(也是女性文学创作)的一种困境以及走出这种困境的需要和作家的个人努力。本文试图以林白前期创
温暖黑夜的光
作者: 程祥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余华文革小说   作用   地位   性格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首先定义了余华文革小说,即余华小说中以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期为主要时代背景的四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兄弟》(上),并通过对这四部小说文本的深度阅读,详细分析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指出贤妻、良母、泼妇、怨妇是其集中表现出来的四种女性形象。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文章接着对作品中女性所处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情感地位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这些因素是形成以上女性形象的根本原因。然后文章通过对这些小说中女性人物性格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以上观点,
丁玲笔下的“莎菲”型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
作者: 夏秋莉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莎菲   丁玲   女性自我   主体意识   反文化  
描述: 丁玲是最早意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的性别眼光的作家。1928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震动了整个文艺界。这部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品一直以来都得到了评论界较多的关注。本文从丁玲笔下“莎菲”这个具有典型“女性自我”意识的形象的分析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为参照,挖掘在基于创作主体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体验上所产生的艺术意蕴以及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冲撞和夹击下,“莎菲”型形象的特殊文化内涵,并在同传统的评判主体进行比较后进一步对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做了有力的阐释。论文重点在于从“女性主义”出发剖析这些形象背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