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拒性阅读与女性批评的建构
-
作者:
吴笛
徐绛雪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视角
抗拒性阅读
性政治
性的角色
女性主义
-
描述:
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入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上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
女性意识的消亡与商业意识的凸现:对当前部分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
作者:
郭如欣
来源:
山东视听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众文化时代
本质特征
女性意识
女性话语
社会性别分析
大众传媒
女性形象
男性中心
电视剧创作
女性主义
-
描述:
在审视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剧创作时,不能忽略社会性别分析,相反十分需要用社会性别的评判眼光来观察某些被人们认为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并找出其深层的社会文化根源。大众文化在性别观念上的表现要在社会性别分析的基础上来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了解其表现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出大众文化对传统性别成见的改头换面的继承与再造,消除其以隐
-
在民间戏说民间
-
作者:
郑坚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谱系
主人公
《檀香刑》
民间戏
民间说唱艺术
民间叙事
女性形象
罪与罚
小说
语言层面
-
描述:
在民间戏说民间
-
现代女性“才”“貌”之社会优势比较研究
-
作者:
徐敏
方瑾
来源:
社会杂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私人领域
现代社会
女性特质
“才”
公共领域
男大学生
社会优势
女性形象
现代女性
优势比较
-
描述:
在迄今为止的所有的男性主流社会中,女性一直是被观赏的对象。一个女人的外貌是否“美”,决定了这个女性的社会观 赏价值,而一个女人的社会观赏价值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如果拥有了美丽的外貌就会比其他女人更具社会优势。
-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
作者:
修树新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
当代
美国黑人
-
描述: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
从彷徨到呐喊——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电影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孟英丽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呐喊
女性生活
彷徨
-
描述:
女性形象一直是俄罗斯艺术界着力塑造的群体形象之一.与刻画俄罗斯妇女的善良、美丽相区别的是现代的文艺作品更多地讴歌她们的勇敢和坚强.本文分析了在俄罗斯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电影《芦花鸡》、《老驽马》中的女性形象.
-
德与色,贞女贤妇与“自由”女性——《聊斋志异》“人类”与“非人类”正面女性形象比较
-
作者:
陶祝婉
来源: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女性
色
德
《聊斋志异》
贞女贤妇
-
描述:
《聊斋志异》中的正面女性形象可分为人类女性与非人类女性 ,她们都具有“无妒”的共同点 ,同时她们之间又具有更大的不同点 :人类女性形象并不一定美貌 ,但无妒、听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坚决主动地守贞、严格遵循封建礼教 ,可以说是贞女贤妇 ;而非人类女性形象虽然也无妒 ,但她们美貌、向男性自荐枕席 ,与男性较自由地结合、几乎完全置封建礼教于不顾 ,可以称之为“自由”女性。这两类不同女性形象的产生 ,源于封建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德、色双重需求的外化。
-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中国“五四”文学女性形象之比较
-
作者:
孙立新
来源:
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中国形象
俄罗斯文学
女性文学
-
描述: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中国“五四”时期文学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和亲情关系。第一阶段 ,是封建桎梏下的觉醒阶段。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反映了当时女性的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旧时代的印记使她们无法真正求得自身解放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女解放问题。第二阶段 ,是不幸命运的抗争阶段。她们具有更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我意识。但她们把对爱情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看成生活的全部内容 ,一旦失去了它们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 ,这就注定她们的叛逆必然陷入失败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第三阶段是从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阶段。这类
-
同途殊归的两个女性形象——简·爱与子君形象比较
-
作者:
黄江英
来源:
长沙大学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意识
文化心态
社会背景
-
描述:
夏洛蒂的《简·爱》和鲁迅的《伤逝》塑造了两个反抗社会的女性形象——简·爱与子君。但是,她们一个由不幸走向幸运之途,一个由幸福走向痛苦的深渊以至失去生命。英国19世纪自由而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简·爱理性反抗的精神;中国"五四"时代的特殊社会环境造就了子君,她和许多犯了时代病的"五四"青年一样,并未将反封建、反传统的理性觉悟内化到心理深层中去,真正成为她的行为价值规范。
-
大众传播中女性话语的双重困境及其突围
-
作者:
鲍海波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颠覆
女性话语
突围
话语霸权
-
描述:
现代传媒在塑造女性形象与培育女性话语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女性话语却陷入了男性话语霸权和女性话语自我颠覆的双重困境之中。通过分析具体原因后提出女性应利用传媒为自己扩音,恢复女性的主体地位,以便在困境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