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9 条
-
从《峡谷的阴影》中的娜拉到《西部好汉》中的佩吉恩——评辛格赋予其剧中女性人物的双重含义
-
作者:
陈红薇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绝望
希望
双重
反向
女性
-
描述:
本文通过对辛格的代表剧作《峡谷的阴影》和《西部好汉》的分析 ,论证其作品中女性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双重声音 :一方面 ,辛格将年轻女性置于社会的对立面 ,赋予她们以一种不同于物质性现实社会的特征 ,她们与代表着自由和传说世界的流浪汉之间的碰撞成为另一种生活选择的尝试 ;但另一方面 ,剧本的结尾又似乎颠覆了这一希望的主题———风平浪静之后 ,舞台上最后留下的现实社会的一幕不仅改写了作者对年轻女子的期望 ,也流露出他对爱尔兰现实的绝望情绪。
-
疯癫,反抗的疯癫——解码吉尔曼和普拉斯的疯癫叙事者形象
-
作者:
刘风山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疯癫
女性身份
父权文化
-
描述:
夏洛特·吉尔曼的《黄墙纸》和西尔维娅.普拉斯的《钟形罩》是两部备受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作品。两部小说都采用疯癫叙事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吉尔曼和普拉斯借助两位女性人物的疯癫及其作为叙事者的叙事行为揭示了现当代美国女性就父权文化对女性身份的定义、父权文化中男性思维与话语模式对女性思维与话语的统治,以及父权社会对女性文学创作的压制所做的反抗。
-
《没有男人的地界》(第三部)又受批评
-
作者:
暂无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史
女作家
研究中的问题
女权主义
伊迪丝·沃顿
《阁楼上的疯女人》
妇女问题研究
薇拉·凯瑟
-
描述:
《没有男人的地界》(第三部)又受批评今年6月30日一期《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LS)以13个版面刊登“妇女问题研究”的文章,这不啻是女权(女性)主义批评思潮依然活跃的一个表现,但所刊登的文章中,对于女性文学研究中的问题的批评则十分尖锐。S·吉尔伯特和...
-
自由的限度:莱辛,张洁,王安忆比较
-
作者:
林树明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小说
王安忆
乌托邦诗篇
西方女权主义
张洁
自由女性
妇女作家
自由的限度
女性形象
《金色笔记》
-
描述:
自由的限度──莱辛、张洁、王安忆比较林树明(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中文系)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妇女运动。第一次约发生在1815年至1914年间,欧美女性为自身赢得了财产权和子女所有权,还相继获得了选举权;第二次运动从本世纪50年代末至今,广...
-
俄罗斯幽默文学的一颗珍珠
-
作者:
周启超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语文学
俄罗斯
女诗人
文学创作
契诃夫
女性文学
幽默文学
阿赫玛托娃
短篇小说
-
描述:
20世纪俄语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不少才华横溢的女性文学家。阿赫玛托娃、兹维塔雅娃、阿赫玛杜琳娜等已是蜚声世界的女诗人,但在她们之前或继他们之后,也还有一些相当杰出的女作家、女批评家、女文艺学家。苔
-
编者絮语
-
作者:
暂无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外国文学研究
东方主义
后殖民话语
外国文学教学
新历史主义
学术规范
外国文学史
女性文学研究
“问题意识”
-
描述:
编者絮语说快也快,这九五年的热闹似乎还没有过去,却已到了发排岁末的一期,到了该写点叙旧迎新絮语的时刻。大家都知道,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又赶上联合国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躬逢其时,我们开辟了两大专栏:“女性文学研究”和“反法西...
-
安吉拉·卡特作品论
-
作者:
刘凯芳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戏团
女主人公
安吉拉·卡特
民间故事
妇女解放运动
虐待狂
作品
女性形象
当代英国文学
短篇小说
-
描述:
安吉拉·卡特作品论刘凯芳近年来,英国当代女作家安吉拉·卡特(AngelaCarter,1940-1992)的作品受到了西方文艺界越来越大的重视,她本人更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顶尖人物。这一情况可说是卡特生前并未料及的,当年她的作品虽然屡次获奖,但也受到英...
-
《鸽项圈》中的文学意象及其文化符号
-
作者:
余玉萍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莱姆
实验写作
《鸽项圈》
文学意象
文化符号
-
描述:
在蓬勃兴起的沙特当代女性文学中,七十年代生人拉嘉·阿莱姆的实验写作独树一帜。在近作《鸽项圈》中,阿莱姆有意摆脱以往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形式追求,塑造了多个涵义丰富的意象,并赋予其深刻的文化符号意义,在表达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复杂思想意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小说的可读性。
-
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与现代社会价值建构
-
作者:
卢敏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建构
现代社会
家庭小说
-
描述:
19世纪中叶家庭小说在美国盛行。借助家庭崇拜的社会风尚,通过塑造道德高尚的典范女性形象,女性作家在美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期,在狭小的室内空间找到了精神和经济独立的新方式并获得政治表达的有效途径。家庭小说不仅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倾向,而且折射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对社会道德价值产生巩固、建构和修正的影响力。家庭小说以复杂的文本形式展示了道德信仰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推动美国社会核心价值如自立、平等、民主、正义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