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由脂评解读林黛玉小性儿、多心的实质
作者: 宋运娜   来源: 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脂评   多心   小性儿   情痴   《红楼梦》   林黛玉  
描述: 林黛玉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也是《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形象贯穿着作者的理想。但是,在今天青年人的心目中,对林黛玉形象有许多误读,他们把全书数次多人提及的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这些传统解读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对林黛玉形象的评价,造成了对林黛玉形象的误读。而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参照。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脂评了解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的实质,对林黛玉的个性进行重新解读,正解千古情痴林黛玉。
朱生豪《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译名勘误
作者: 代云芳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莎士比亚   译名   朱生豪  
描述: 朱生豪先生作为我国一代翻译名家,其译作《莎士比亚全集》一向被认为是莎翁全集译本的经典之作。然笔者在比对朱译名《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与原著名"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后,却察觉此译名与原著存在出入。从直译的角度比对出两者存在差异,再通过对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原作者对之态度的分析,可以认为朱译名的确存在误译。在探索此种错译产生的原因时,可认为首先是由于时代变迁对词语理解变化造成的影响,结合"误读"理论,可认为其深层原因乃是作者对原作品的"无意识强误读"的结果。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灵性”人物
作者: 陈清   吴辰   段曦   来源: 北方文学(中)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性”人物   艺术光彩   萨满   亡灵  
描述: 迟子建小说中汇集着各类人物形象,例如女性形象,儿童形象,知识分子形象等。但她小说中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物,虽不是出现最频繁,但具有鲜明的特色,即“灵性”人物。笔者界定的迟子建小说中的“灵性”人物指的是带有灵异色彩的一类,包括通灵人物和亡灵形象。这两类人物在有神秘色彩的同时,还被赋予诗意的光彩,因此笔者称之为。灵性”人物,灵异与灵性生命兼具。笔者将分别从“灵性”人物的溯源,“灵性”人物的分类以及此类人物的共通性入手进行分析,以呈现迟子建小说中“灵性”人物的独特艺术魅力。
李峰 中国画的实质是传统文化之根源
作者: 徐彦   来源: TA生活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李峰 工笔画家,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 李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敛文雅的学者风范,有着工笔画家所特有的严谨和细致的作派。结合之前的戎军经历,许多人无法将其和李峰的绘画联系起来。然而他笔下工整细腻的女性形象,却不折不扣地反映出画家内心深处的对纯美追求的情怀。“我一直主张追求单纯简约的美,画的也是唯美的东西。”作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李峰调侃自己画风偏于保守而不前卫,“在现代社会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但我始终坚信,人对美好而简单的东西是有着最本能的亲切和追寻的。
克里姆特与蒙克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的比较
作者: 谭卫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蒙克   生活经历   克里姆特   艺术创作  
描述: 将克里姆特和蒙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因为两者都是欧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有世界声誉的绘画艺术大师,两人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以"生命、爱情、死亡"为主题的相似题材的寓意性绘画,以及主题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特别是两人相似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都提供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基础,本文主要对两人的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进行解读,这有利于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研究两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进一步试图了解其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
当代军事题材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异质性:以《红日》、《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例
作者: 麻春雅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雄形象   异质性   价值   当代军事题材小说  
描述: 当前军事文学作品的英雄形象与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英雄塑造有着很多异质性。本文以《红日》、《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例,认为由于政治背景的差异,创作主体的不同动机,以及读者日益多元化的接受观念,不同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一个转变。两部作品为英雄人物设置了不同的出场形式,展现了英雄形象从高大到平凡的过程。不同女性形象也展示了从神化到人化的英雄模式,达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红日》初步实现了英雄形象的人化,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体现了去政治化,完善了英雄形象塑造模式。
玉观音年代已是浮云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鉴宝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佛教信仰中。观音是最为著名的菩萨。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究其原因。皆因诸佛菩萨几乎全是男性形象。唯有观音以女性形象出现在中国。她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因此人们以玉石雕刻观音像来供奉、佩戴也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拍卖市场的数据显示,各种材质打造的观音像中价格最贵的是一尊翡翠观音摆件。成交价为1.456亿。同时历史的印记并没有对玉石观音的价格造成多大影响,当代雕刻玉石观音成交价位于前列。
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的孙刘婚姻关系
作者: 陆芳梅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刘备   孙夫人   婚姻   历史记载  
描述: 2008年由吴宇森导演的华语大片《赤壁》得到了许多人的好评,也拿了许多奖,片中赵薇饰演的孙尚香让人印象深刻。在这部以男人为主的戏中,能文能武的孙尚香却成了最受欢迎的角色,这让大家很惊讶。元杂剧三国戏《隔江斗智》中孙安这一独特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也把很多人迷住了。本文从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出发,通过文史互证的方法,综合分析孙夫人与刘备的婚姻关系,加深了对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的孙夫人的认识,深切体会“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同时又高于生活真实”。
政治话语与旅游经济构建的民族文化符号:传播学视域下的“阿诗玛”与“刘三姐”
作者: 余俊梅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三姐   旅游经济   影视传播   阿诗玛   少数民族文化  
描述: 在云南,“阿诗玛”最初是一个民间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云南民族文化最响亮的品牌之一;在广西,“刘三姐”三个字所代表的也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典型意象.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看,阿诗玛文化现象与刘三姐文化现象有很多相似性和规律性可探,该论文以涉及阿诗玛和刘三姐的文学和影视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三个问题:一、“阿诗玛”和“刘三姐”两个符号的意义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他们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流变,媒体传播如何实现把两个民间传说人物塑造成为商业品牌,更进一步成为广西和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代表.二、分析电影《
图像的力量
作者: 赵力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周伟华创作的早期“逍遥游”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是一些年轻的女性形象,她们青春、貌美,拥有瘦身后的魔鬼身材……最终定格为一系列极其悦目的时沿形象。周伟华无疑取用了当今社会流行的视觉图像,但是画家并非只是作简单地图像“套用”,周伟华一方面将这些形象尽情的美化、典型化以推至“偶像化”的境地,一方面又添油加醋地掺和如此多的时髦道具,形成围绕着主体人物的当代性指向。 同样,画家也无意采取一种再现式的描绘方式,周伟华机智地引入了“悬浮”的独特处理,结构出一种庞大而深远的景观,而且使得画中的人物、道具仿佛处于失重的状态
< 1 2 3 ... 243 244 245 ... 255 256 25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