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政治话语与旅游经济构建的民族文化符号:传播学视域下的“阿诗玛”与“刘三姐”
作者: 余俊梅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三姐   旅游经济   影视传播   阿诗玛   少数民族文化  
描述: 在云南,“阿诗玛”最初是一个民间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云南民族文化最响亮的品牌之一;在广西,“刘三姐”三个字所代表的也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典型意象.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看,阿诗玛文化现象与刘三姐文化现象有很多相似性和规律性可探,该论文以涉及阿诗玛和刘三姐的文学和影视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三个问题:一、“阿诗玛”和“刘三姐”两个符号的意义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他们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流变,媒体传播如何实现把两个民间传说人物塑造成为商业品牌,更进一步成为广西和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代表.二、分析电影《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李二仕   来源: 中国民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民族题材电影   刘三姐   电影创作   新中国   少数民族题材   影片   女性形象   爱情表达   女性人物  
描述: "十七年"电影关于女性的主题实际上是阶级的、革命的主题,而不是性别的主题。任何女性的爱情经历或者转变成英雄的主题,其最终的指向是政治命题。☉女性性别与身份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在政治生活领域由
刘三姐是乡下买来的吗
作者: 孙灵君   来源: 咬文嚼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栀子花   刘三姐   王安忆   《西厢记》   刽子手   女人   女性形象   民间  
描述: 王安忆喜欢《秀才与刽子手》中“栀子花”这个女性形象,她觉得“只有乡里民间才可生出这样聪明剔透的女人”,认为“这些乡下女人,得天地之灵秀。比如,浙江的‘九斤姑娘’,桂林的‘刘三姐’,《西厢记》里的‘红娘’,
《陌上桑》与壮族民间故事《刘三姐》之比较
作者: 杨宁宁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三姐   壮族民间故事   审美心理定势   民族性格   《陌上桑》   壮族妇女   伦理道德   壮族地区   地理环境   罗敷  
描述: 在汉族文学史上,有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罗敷。在壮族地区近千年来,人们也传颂着一个非凡的名字——刘三姐。
广西卫视锁定女性频道
作者: 段晶晶   来源: 市场观察.媒介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告经营   刘三姐   少数民族女性   锁定   卫星频道   女性特色   竞争环境   生活消费品   女性频道   频道定位   广西电视台   广西卫视   亲近感   购买者   节目资源   广告客户  
描述: 从人文积淀与节目积累上看,广西卫视本身的资源比较适合女性特色这样的定位,一是历史上就有刘三姐等少数民族女性的形象,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二是广西电视台原来的选美等女性节目资源可以利用;从竞争环境上讲,当时全国还没有一个女性定位的卫星频道,不存在同类竞争,而国际上又有女性频道成功的先例;在广告经营上,生活消费品购买者大部分都是女性,相应的频道定位会为其招揽更多的广告客户。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