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445 条
-
浅析库切小说《青春》中对二元对立的解构
-
作者:
盛杨燕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青春
解构主义
殖民话语
二元对立
重建
-
描述:
J.M.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自传体小说《青春》从后殖民解构主义的角度对二元对立项予以颠覆和解构,塑造了有别于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男性/女性、白人/黑人、西方/东方新形象。《青春》作为非传统的自传体小说,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主要从后殖民理论中的他者和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叙事学理论、话语理论和性别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叙事主题和叙述技巧,本文运用后殖民解构主义的理论解读《青春》,从作者对男性/女性、白人/黑人、西方/东方三对二元对立的解构出发探讨作品所包含
-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潘金莲形象
-
作者:
王晓文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潘金莲形象
重塑
20世纪中国文学
-
描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潘金莲形象及其相关的故事情节从问世起,就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水浒传》之后,有兰陵笑笑生的市井小说《金瓶梅》,还有像沈璟创作的传奇《义侠记》这样的“水浒戏”相继问世。在古典文学中,潘金莲都是以一个淫邪的坏女人的形象出现的,这个形象集淫荡、美丽、恶毒等种种特征于一身,被视为印证着“女人祸水论”的典型,潘金莲就是以这样一种“美而坏”的形象被定格于历史的尘埃中。直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欧阳予倩先生创作的话剧《潘金莲》中,她才褪掉了身上那层妖冶淫邪的色彩,摇身变成了一个敢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
-
圣经中妻子形象的互文性研究
-
作者:
郑鸿雨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内互文
《圣经》
妻子形象
-
描述:
《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巨著,还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圣经》以其丰富的叙事技巧,对人物形象进行生动的刻画,其所具有的文学性早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但对其叙事技巧所进行的互文性解读却相对较晚。长期以来,许多的文学研究关注的是其他文学作品和《圣经》之间的互文性,而对《圣经》本身存在的内互文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更不用说从内互文性的角度对圣经中妻子的形象进行分析。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开始有女性主义学者从性别视角方面研究圣经女性形象的叙事特点,互文性理论也逐渐成熟并进入到文学研究
-
浅析《为艺术,为爱情》的演唱技巧与情感把握
-
作者:
胡倩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感把握
《为艺术
为爱情》
演唱技巧
-
描述:
普契尼的歌剧作品在当今堪称经典,其作品中以女性人物为形象的塑造极具独特性,成为歌剧作品的亮点之一。本文以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女主角托斯卡的经典咏叹调唱段《为艺术,为爱情》为研究对象,浅析其演唱技巧与情感把握。研究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歌剧《托斯卡》;第二部分对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述;第三部分从气息控制、声音共鸣和语言三个方面探讨演唱技巧对情感把握的影响。
-
蒋韵的精神原乡研究
-
作者:
倪立春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构造
精神原乡
形态
蒋韵
内涵
-
描述:
本文主要对作家蒋韵的精神原乡进行分析。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对蒋韵作品的研究现状,包括对蒋韵的精神原乡这一主题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对精神原乡进行定义。第一章“蒋韵对故乡的复杂心态及其精神原乡”主要对蒋韵其人其作进行介绍、剖析蒋韵对其故乡开封和太原(包括蒋韵母亲的家乡洛阳)的复杂心态、并阐释这种心态和精神原乡之间的关系。第二章“蒋韵精神原乡的构造和形态”从“山林”、“女人和男人”和“民间元素”三个方面描述了蒋韵小说中精神原乡的构造和形态。“山林”是由树和河流等构成;“女人和男人”则以陈桂
-
陈染与法国文学
-
作者:
杨杰蛟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影响研究
陈染
法国文学
-
描述: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一位不容忽视的女性作家,陈染在自己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致力于书写女性的生命体验,形成了具有鲜明辨识度的艺术特点。事实上,陈染作品中文学风格的形成既受益于长久以来域外文学对其不断的滋养,又同其自身在接受影响之后的主动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近年来的陈染研究中,域外文学与陈染创作之间的相互关联并未得到学界充分的重视。因此,本文尝试以具体的作品分析为切入点,选取法国文学中杜拉斯、萨冈、尤瑟纳尔和普鲁斯特四位作家同陈染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陈染与法国文学的关系进行相对详尽的论述,指明
-
从叙事空间到第三空间:《仁慈》中的空间叙事艺术
-
作者:
杨雪莲
来源:
烟台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仁慈》
后殖民主义
空间叙事
第三空间
-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郁的黑人文化特质,主题思想深刻,人物形象丰富立体,语言犀利而不失幽默。并且在它的第九部小说《仁慈》中,采用空间叙事手法打破时间叙事传统,在叙事中体现莫里森对小说人物第三空间身份的认同。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一个农场中几个女性如何克服困难,顽强求生。小说的背景复杂,多种文化与信仰交织而成;人物身份多样,作者的写作手法特别,独特的章节安排,多视角的转换等手法形成了文本显著
-
论《盲刺客》的叙事聚焦与叙事声音
-
作者:
林明芬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叙事聚焦
叙事声音
《盲刺客》
-
描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她勤奋多产,声誉极高,赢得了加拿大国内、国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她的作品包揽各种国际奖项,还于2013年与艾丽丝·门罗同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加国的热门候选人。2000年,她的第十部长篇小说《盲刺客》为她摘下了英国布莱克奖(素有“英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桂冠。《盲刺客》讲述了一个家族近一个世纪的兴衰史。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主要人物都为女性。至今,对《盲刺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主题、人物形象、性别、生态及政治思想。很少有人深入研究
-
啼血的歌唱:论《荆棘鸟》中的宿命论
-
作者:
王小雪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荆棘鸟》
抗争
宿命论
-
描述:
荆棘鸟这本小说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的代表作。该小说自1977年一经问世以来,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文学界,荆棘鸟被比作是澳大利亚的飘。作为一本惊世之作,该书以爱和命运为主题,通过对克里利家族三代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的描写,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本论文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运用宿命论的相关理论,尝试揭示小说带有浓厚的宿命论的思想。一方面,本论文从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所运用的文学方法入手,进行深入分析,来揭示小说
-
特发性卵巢早衰与AMH,AMHR-Ⅱ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
作者:
袁桢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Ⅱ
特发性
AMHR
卵巢早衰
AMH
基因
多态
-
描述:
1.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是指女性在40岁之前出现卵巢内分泌功能衰竭,表现为超过4个月以上无月经来潮、雌激素缺乏、促性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