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28 条
-
论沈从文小说创作变迁中城市因素的影响
-
作者:
邓莹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沈从文
艺术手法
思想
题材
女性形象
城市
-
描述:
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开始他的新文学的旅程。这个自称为“乡下人”作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城市中度过的。城市不仅给他提供了施展文学才能的舞台,也从根本上影响到了他的创作。北京、上海、青岛、昆明等城市的不同的风貌和气质,也影响到了沈从文这样一个来自湘西的作家,使得他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时期的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整体论述城市对沈从文思想变化的影响,探讨城市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第二章探讨城市影响下,沈从文小说题材选择的变化。第三章分析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来探讨城市对沈从文小
-
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中的象征意象研究
-
作者:
朱郑毓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象征意象
弗兰纳里·奥康纳
-
描述: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作为美国南方杰出的女作家,在其短暂的39年生命中始终奋力写作,不但写就了两部长篇小说,更是完成了31篇短篇小说,在小说写作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当与奥康纳同时代的南方作家福克纳在作品中设置各种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构成复杂的隐喻和象征之时,奥康纳同样继承了美国文学中的象征主义传统,把象征意象运用在自己的小说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小说篇幅之短促带来的不足。论文主体部分从情节发展、形象刻画、主题表达三方面出发分析奥康纳笔下的象征意象的作用。第一部分考察象征意象
-
译者的选择与翻译批评—《苔蕾丝·德斯盖鲁》三译本研究
-
作者:
赵清曦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间性
翻译批评
贝尔曼
《苔蕾丝·德斯盖鲁》
-
描述:
《苔蕾丝·德斯盖鲁》写于1927年,作者莫里亚克运用精湛别致的意识流手法塑造了苔蕾丝这样一个犹如“暗夜天使”般的经典女性形象。该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最佳小说之一,1981年在我国首度出现单行译本,此后引发了学界对莫里亚克小说的关注,有关莫氏创作手法、作品译介、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等研究风行一时。可以说,这些学术成果是翻译活动历史价值的体现。长期的翻译理论研究和无数的翻译实践经验向我们表明,对文学作品原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往往不是一个译者能够一劳永逸地完成的,因此也永远没有唯一的翻译定本。《苔蕾丝·德斯盖
-
论严歌苓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
-
作者:
罗康宁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历史叙事
双层时空
女性意识
个体记忆
-
描述:
作为当代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的新移民作家,异质文化的冲击与生活阅历的累积不断影响着严歌苓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审视方式。纵观其整个创作历程,对文化身份的建构意识始终贯穿其中,文化身份的每一次建构都体现了严歌苓试图超越裔族身份的决心。本文以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作者反思和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小说都从题材的选择、叙述视角的转换以及女性意识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文本研读,展现严歌苓如何通过小说的创作建构起自我的文化身份,其表达灵魂欲求的深邃透彻,人物刻画的大胆震撼,再现人性原始强力的力
-
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的哥特因素探析
-
作者:
李雁昆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夏洛蒂·勃朗特
浪漫主义
哥特因素
-
描述: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创作承接了英国小说现实主义的传统,她是当时表现女性独立自主主题的第一人。她的小说在表现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同时,也含有浪漫主义的创作因素,哥特因素就是其中之一。夏·勃朗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哥特因素,为自己的创作服务,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正是通过对夏·勃朗特小说中哥特因素的分析来研究其作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夏·勃朗特的四部长篇小说,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在前言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对于夏·勃朗特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及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引出本文的论题。本文的正文,首先对哥特小说进行
-
戏曲家陈与郊研究
-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名家杂剧》
语言风格
《詅痴符》
陈与郊
佛道文化
戏曲创作
传奇结构
-
描述:
陈与郊的生活的环境有:一、家学——《春秋》学的熏陶渐染;二、佛道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域环境。前者不仅使他对《春秋》颇有研究,而且《春秋》的“借事明义”的宗旨也渗透在他的戏曲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贞烈”女子形象。而后者,使他对佛道文化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加之,明季,儒、释、道三教合流趋势日趋盛行,士大夫阶层与僧、道相交便是常见的现象。陈与郊不仅结识了众多的方外人士,而且其散曲和戏曲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佛道典故术语,故其作品带有一层佛道色彩。 所谓“志同道合”,陈与郊曾一度醉心与戏曲之中,故其周围也不乏戏曲知音,其中
-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两性问题研究
-
作者:
陈元元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
两性
-
描述:
乔叟不仅是“英国诗歌之父”,而且为英国近代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坎特伯雷故事》是诗人一生创作的顶峰,两性关系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没有将两性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男性和女性作为爱情、婚姻的载体和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走入我们的视线。细读《坎特伯雷故事》不难发现,乔叟是一个十分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家,因此两性问题是把握乔叟思想的重要切入点。该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以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为基础,通过考察《坎特伯雷故事》两性问题的历史文化背景、呈现特点和艺术手法,探讨了《
-
性爱问题: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
-
作者:
徐仲佳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爱问题
欲望
现代性爱
20年代小说
理性
-
描述:
性爱问题是20年代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现代现象”,其核心是灵肉一致的现代性爱观。现代性爱涉及到人的理性、情感、生理本能的现代转型,因此其在20年代现代人形象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年代的小说鲜明地反映了性爱问题这一“现代现象”。现代性爱为20年代小说带来了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转型。首先,现代性爱带来了个性的觉醒,成为“人”存在的一个标尺。20年代小说藉此获得了“人”的形象的现代转变。其次,女性的觉醒作为“个人的发见”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借助现代性爱而显现出来。但是,男作家所想
-
论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的多维双重性
-
作者:
赵峻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维双重性
哈代
长篇小说
-
描述: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本文以哈代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中的多维双重性及其意义。
托马斯·哈代创作的多样性已为中外学界所公认。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或语言,常常交错在一起。他总是将自然之子与更为多变的现代型人物并列在一起,他对双重性格的女性形象的刻划则更为成功。哈代把象征手法以及悲剧力量和传记成分、民间传奇和浪漫情调揉合在现实主义之中。在后期小说中,哈代则更多地揭示了人的心理的双重性。人们往往用悲观宿命论来解释哈代的思想和创作,或
-
张炜小说的言说策略
-
作者:
蔡茂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性
底层性
理想性
保守性
民间性
-
描述:
本文分别从话语立场、人物谱系、意象群体、文体特征四个方面论述了张炜小说的独特性。本文认为,正是由于作者选取了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民间话语立场,作为知识分子的张炜才能保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才使得张炜在人物形象塑造、意象营构及文体选择方面确立自己的特点。文章对话语立场的阐述是本文得以立论的基础。在人物谱系方面,重点分析了赵炳等革命投机家存在的社会基础,还有作者对隋抱朴形象所采用的艺术策略,“二元对立”是作者在塑造男性形象常用的方法,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表示不满是作者的态度,由于作者有对美好女性的内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