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307 条
-
对20世纪30年代《玲珑》杂志中的服饰信息研究
-
作者:
张旻
来源:
东华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上海
《玲珑》
杂志
服饰
20世纪30年代
-
描述:
《玲珑》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出版的重要女性期刊,其包含的服饰信息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的“玲珑群体”在服饰品类、服饰观念和着装形象上的特点。《玲珑》中的服饰信息是中国服装史学领域用来研究民国时期特定女性群体服饰面貌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素材,有助于全面地展现民国时期各社会阶层服饰的复杂面貌,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民国时期服饰史研究的更加细致和重要的补充。目前未见有专门针对1931至1937年的《玲珑》中所包含的服饰信息的系统研究。本文以《玲珑》中的服饰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中的服饰信息进行收集,并根
-
试论池莉的创作转变
-
作者:
聂姗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转变
池莉
女性意识
内向化
人生突围
-
描述:
池莉在早期的“新写实”作品中,站在平民立场,专注于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很少涉及价值批判,与其他女性作家相比,池莉创作中的女性特征也并不明显。但随着其《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所以》等近作的问世,标志着池莉的创作有了新的转变。 首先,作者打破了“新写实”的藩篱,从关注形而下到关注形而上,改变了零度写作的无价值批判状态,向着写作的内向化挺进。新作中的叙述角度、价值立场和叙述风格都发生了变化。叙述角度由最初的平民立场转向人文关怀;作者的价值立场转变则体现在笔下的人物生存状态上——
-
严歌苓与莫里森的母性美比较
-
作者:
朱晓明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母性美
文化价值观
小说创作
母性形象
莫里森
严歌苓
-
描述:
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中,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一系列的地母形象更是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母性形象,对于母性美的的表现更是寄托了作家的文化追求。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31-)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把写作视为一种思考方式,致力于描绘黑人文化价值的失落、黑人对自我的寻找以及对文化之根的追觅。莫里森的创作结合西方传统文学因素与黑人民族文学特色,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写活了美国黑人生活。莫里森坚持自称
-
从朱丽叶,克里斯汀和繁漪比较研究悲剧的死亡主题
-
作者:
吕煜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恋母情结
恋父情结
古希腊悲剧
酒神精神
死亡主题
-
描述:
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悲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悲剧达到了第二个发展高潮,此时莎士比亚是个成功的承接。西方悲剧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经历了古典主义和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并在19世纪产生了悲剧人物形象理论。到了20世纪,西方悲剧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人物形象理论。 本文将从东西方文学作品中选取三个典型悲剧女性: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悲悼》中的克里斯汀,及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三个研究对象是我深思熟虑和细致筛选的结果。首先,这三个研究对象均是女性。纵观
-
花间词研究三题
-
作者:
庄伟华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手法
感觉艺术
花间词
人物形象
-
描述:
本文以五百首花间词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深入挖掘花间词含蕴的丰厚内涵,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全文由绪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介绍花间词的感觉艺术、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手法运用的研究现状,总结其得失,明确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 本论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花间词的“感觉艺术”,着重从视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第一节重点分析花间词人以绘画技法入词,通过绚丽的色彩、精美的构图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图景:仕女画、风景画和风情画。词中用斑斓的色调、女性特有的姿态和迷人的妆扮多角
-
A Study Of Symbolism On The Characters In The Joy Luck Club
-
作者:
赵文姬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人物
喜福会
谭恩美
象征主义
女性人物
-
描述: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美国华裔作家即在美国文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后经过至今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美国文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关注的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和她的处女作《喜福会》(1989)。此书一经问世即引起振动,获得了美国普通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由于《喜福会》的巨大成功,谭恩美也因此成为当今美国华裔文学界乃至美国上流文化圈颇受欢迎的宠儿。 本书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国内外文学及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而近些年来,对《喜福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研究策略,以及中国元素。小说还体现了
-
歌剧人物薇奥莱塔与巧巧桑形象塑造比较研究
-
作者:
韩丽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形象塑造
微奥莱塔与巧巧桑
歌剧人物
-
描述:
歌剧创作中最基本的问题是人物形象塑造,这也是一部歌剧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威尔第和普契尼创作的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莱塔和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
-
在探索中跋涉: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
-
作者:
范娉婷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物
主题
叙事
长篇小说
迟子建
-
描述:
近年来,东北女作家迟子建频频获得重要的文学奖项,这使得她和她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阅读范围和评论者的研究领域内,但迟子建长篇小说的整体研究却鲜有人问津。本文试图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章从主题上的演变上来探索迟子建在书写城市题材和乡土题材小说上的优势和不足。第二章将叙事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和迷狂人物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探求迟子建的性别观、自然观在其文学创作上的影响。最后从叙事方法的演进上分析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
A.S.拜厄特小说中的性别问题研究
-
作者:
刘爱琴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问题
拜厄特
性别身份
男性
禁锢
女性
-
描述:
该论文是对作家、文学评论家、至今仍在从事创作的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小说作品的详尽研究。此项研究关注的是拜厄特在七部长篇(包括一个四部曲)和两部中篇中所揭示的性别问题以及她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因为性别与社会密切相关,所以该研究审视了人类——不仅女性还有男性——的社会存在,并对两性关系和各性别内部的关系加以研究。这种研究超越了现有的、仅从女权主义视角对拜厄特小说所做的性别研究。 该论文由三部分构成:绪论、主体和结语。绪论从叙事策略和主题两方面对A.S.拜厄特的小说做出总体评价。
-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妇联组织发展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
-
作者:
赵甜甜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联组织
案例研究
和谐社会
-
描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如何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是我们党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妇女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妇联组织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