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667 条
-
玛蒂尔德新论
-
作者:
万元洪
来源:
中学语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蒂尔德
悲剧形象
喜剧形象
-
描述:
在对玛蒂尔德的接受史上,有一种解读占据主导地位: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青春丧失的悲剧形象。这种解读看似有理,实则不能服人。实际上,玛蒂尔德是一个由于对人生定位不准遭受重大挫折,但是通过调整状态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最终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喜剧女性形象。
-
不幸的王后,别了!
-
作者:
廖昀喆
来源:
资治文摘(管理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姆莱特王后女性
-
描述:
《哈姆莱特》中王后乔特鲁德的悲剧有着复杂的原因。作为男性视角中的女性,她悲剧的极大原因是哈姆莱特对她的误解与讽刺。同时,她脆弱的内心中也始终无法停止对自己的批判。但乔特鲁德大胆追求性欲与爱情是精神与肉体上的叛逆,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
-
从《傲慢与偏见》解读奥斯汀的婚姻观
-
作者:
王戈冰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恋爱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
浪漫主义情怀
-
描述: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本文结合作者生平,通过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及其婚姻结局,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的社会状况、妇女地位的分析, 试图揭示作家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之下的浪漫主义情怀,进一步探讨了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
解读《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论
-
作者:
赵晓囡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非裔黑人
价值
棉被
-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通过对三个黑人女性人物的塑造和日用家当引发的冲突,诠释了黑人理应捍卫和传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美国黑人具有双重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身份,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应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
-
美丽的财富
-
作者:
金辰
来源:
卓越理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慧
编辑部
成功
描绘
财富
妇女节
女性人物
-
描述:
在妇女节到来之前,本刊编辑部特地采访一组涉足不同行业的女性人物,她们成为焦点并非只因美貌,她们自信、智慧,有成功的事业,甜美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我们在这里书写她们的清新与隽永,描绘她们的柔美与靓丽,展示她们的品位与性格,分享她们的智慧与成功。
-
詹尼斯的"被酗酒":评《兔子,跑吧》中的妻子酗酒形象
-
作者:
强玲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酗酒
女性家庭观念
男权主义
-
描述:
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成名作<兔子,跑吧>使他蜚声国内外.小说中通过他对女性人物詹尼斯"酗酒"形象的描写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家庭观念明显影响了厄普代克,使他的作品留有强烈的男权主义特征.
-
《雨中的猫》中的象征意象解读
-
作者:
王梅
来源:
时代文学(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意象
-
描述:
作为海明威的短篇代表作之一,《雨中的猫》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一对美国夫妇游历异乡时所发生的一件小事。本文将以分析《雨中的猫》中的象征意象为切入点,剖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人物和女性心理,赏析海明威简洁洗练的叙事文风。
-
宋美龄在曼哈顿的最后30年
-
作者:
索非
汪晓祥
来源:
劳动保障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记作家
宋美龄
历史人物
西方世界
传记作品
曼哈顿
50年代
生活细节
-
描述:
一位乱世里的非凡女人影响了20世纪中国史,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如此评价宋美龄。作为上世纪30到50年代一直代表中国面向西方世界的标志性面孔,宋美龄的魅力和人们对她的好奇丝毫不因其成为历史人物而稍减。近日,美国知名女性传记
-
资讯
-
作者:
暂无
来源:
汽车消费报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质量可靠
自主品牌
车型
杰出
演绎
合资品牌
品牌体验
汽车质量
品质
进口品
-
描述:
全新REIZ锐志演绎红颜格调2010年12月3日,由社会主流女性人物杂志《格调Lady》主办的"红颜心锐志远驾驭"——全新REIZ锐志试乘试驾活动在北京青泉赢睿汽车极限运动主题公园上演。著名影星金巧巧和来自各行各业的20位精英女性成为当天的主
-
登报声明与诉诸法庭——抗战时期茂名地区婚姻关系的解除
-
作者:
彭展
魏珂
来源: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除
离婚
茂名地区
抗战时期
婚姻关系
-
描述:
抗战时期广东茂名地区妇女登报声明解除婚姻关系和法庭打官司要求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不断,原因主要有贫困、感情不和、反对盲婚和虐待等。造成这种离婚居多局面的原因有几个方面:战争带来的社会变动,妇女运动的开展,民国婚姻法的肯定和普及,报纸等舆论宣传推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