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关键词解读
作者: 陈林侠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改编   新世纪   张爱玲小说   张爱玲作品   密切相关   文化资源   女性形象   倾城之恋   跨媒介   红玫瑰  
描述: "老上海"张爱玲在大陆被重新发现并流行开来,是与90年代上海谋求新世纪腾飞分不开的;进言之,张爱玲在海外深受华人学者(尤以夏志清、李欧梵等港台籍学者)追捧,仍然是与"老上海"的遗风流俗密切相关,而在大陆流行,则是因为新世纪新上海对上世纪的缅怀。
广告与女性的视觉呈现
作者: 彭丽君   张春田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告   文化现代性   视觉   方法论   历史信息   表征   女性   心理情绪  
描述: 女性形象比男性形象更为经常地出现于新的视觉文化中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谁是这些把女性作为主角的广告的话语对象?在这个不确定的灰暗地带里,我们试图为一些变动的女性认同的方式定位。通过对中国消费主义现代性语境中的女性形象的探究,再次表明视觉如何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中国人能够在其上创造新的现代主体性。
《蒙娜丽莎》之再悟
作者: 溯石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人性   画法   《蒙娜丽莎》   人文精神   女性形象   肖像画  
描述: 言说不尽或无可言喻可能正是所有旷世经典的必备特征,静态无言的美丽少妇蒙娜丽莎与絮语不休的忧郁王子哈姆莱特同样深不可测,歧义纷呈,他们永远都会穿透遥远的时空,在那里璀璨而诡异地闪亮。艺术经典中的这类人物都是精彩而深奥的谜,他们身上暗含着种种隐喻,多义而模糊,宽泛而深邃,几乎使后人永远解读不尽,永难盖棺论定,最终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塑形女性——插画创作经验谈
作者: 范立娜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宽袍大袖   古代服装   平面裁剪   创作经验   配景   袁承志   古代女性   艺术风格   金庸先生   碧血剑  
描述: 一、古代女性人物插画的独特性美感在近些年兴起的插画艺术中,古风插画这种艺术风格,特别受现代人的青睐。其表现内容丰富且独具特色,观者只有在古典文艺中才能看到当时的情景。古代服装具有“文雅美”的特点,以平面裁剪的衫、袍为其主要特征,穿着后举止言行有端庄、规矩的风范,环境配景也很有意境,和现在大有不同。古代人物造型以女性为例,它的的服装、发型、妆容、神情都有独特之处:宫廷女子宽袍大袖、锦衣绣
塑形女性
作者: 范立娜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古代女性人物插画的独特性美感 在近些年兴起的插画艺术中,古风插画这种艺术风格,特别受现代人的青睐。其表现内容丰富且独具特色,观者只有在古典文艺中才能看到当时的情景。古代服装具有“文雅美”的特点,以平面裁剪的衫、袍为其主要特征,穿着后举止言行有端庄、规矩的风范,环境配景也很有意境,和现在大有不同。
稚气的色空 成熟的妙常
作者: 韩冬青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戏曲学院   成熟   《思凡》     花旦   演员   表演   女性人物  
描述: 《孽海记·思凡》中的赵色空与《玉簪记·琴挑》中的陈妙常,传统上同由闺门旦行当应工(当然《思凡》也有由花旦应工的演法),在扮相上也相差无几,如果演员不具备一定的表演素质和表演功力,演来会使两个角色有
现代女性文学中插画创作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作者: 祁璇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作品内容   文学作品   插画师   现代女性文学   作品创作   作品质量   创作主体  
描述: 现代插画创作的现状在过去,插画是文学作品的图解说明,具有直观解释和为文学作品锦上添花的作用。过去,插画作品创作完成度要求低,插画作品质量通常不高。而在当代,随着网络文学对于传统纸质女性文学的冲击,女性文学的插图逐渐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受众和女性文学创作主体也逐渐认识到插画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图解说明,还是插画师在
柔丽中的血性——近年中国女性文学观感
作者: 盛英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代际关系   女作家   宗教情怀   中国女性文学   个人化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写作   性别意识   视角   女性主义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一路走到今天,由于女作家将性别意识、视角,同国族的、社会历史的、人文文化的、乃至宗教情怀的意识、视角“整合”在一起,致使女性文学总体格局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多元化发展的情势日趋繁荣和理性,创作题材与主题更其宽广和深刻,而女作家队伍的代际关系也愈发协调和熔融。其实,中国女作家大多不愿拘泥于一个“女“字,只是,当她们女性主体意识真正地被唤醒之后,果然将女性自身独特的思维、经验、心境、感悟、感觉、才智等等,由潜伏状态急速地迸发出来了,从而形成了女性文学尤为绚烂夺目的景观,让整个文坛和广大读者都为之
蝶变——重访“新三巫”
作者: 林宋瑜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访   访谈录   《大家》   大学教授   批评家   女性写作   个人化写作   女性文学  
描述: 1996年,云南的《大家》杂志在第1期发表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与批评家王干的对话“女性文学与个人化写作”。这篇对话,戴锦华在收进她个人的集子《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中标题换为“女性写作脉络与男性
陈染:破开?抑或和解?
作者: 林宋瑜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大家》   中国妇女   陈染   《与往事干杯》   个人化写作   和解   女性文学  
描述: 林宋瑜(以下简称林):在我的记忆中,中国批评界关于“个人化写作”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1996年第1期《大家》杂志王干与戴锦华的一篇对话:“女性文学与个人化写作”。在这篇对话中,王干把你、林白和海男称为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