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被解构的爱情神话
作者: 郭宝峰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神话   解构   经验化叙事   张洁小说   人物形象  
描述: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洁是唯一一位两度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因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而引人注目。她的早期作品具有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人类进步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这一时期小说的两大精神支柱。张洁还塑造了一系列符合传统审美价值判断的完美男性形象,以及一些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对光明的渴望和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现代女性形象。张洁就是从仰视的角度用纯洁美好的心灵来看待婚姻爱情,创作了一个个美好圣洁的爱情故事。虽说作品中有婚姻爱情方面的内容,但张洁主要还是表达一些社会、政治问题。所谓的性别意识,体现的也
论三维伦理视角下的海丝特·白兰
作者: 陈了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道德   伦理   海丝特·白兰  
描述: 纳撒尼尔·霍桑是最早一个以他的全部作品演绎人类社会道德问题的美国作家,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代表,“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小说家”,他对人类道德的许多思考反映在其小说创作中。他作品中的道德主题对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分析得极为透彻,并指出人性中的恶是导致人的堕落,社会道德败坏的主要根源,同时指出这种恶的因素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改善的,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一部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问题的小说,霍桑在整部小说中始终探讨着“罪”、“恶”与“罚”的问题。就伦理道德而言,作品中的女主人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研究
作者: 刘漫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歌舞大曲   后世遗存   嬗变轨迹   霓裳羽衣   舞容乐貌  
描述: 《霓裳羽衣》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乐舞作品,其历史与现实影响之深远,已经超出了作品本身的价值意义。该论文的研究,涉及四个方面:第一,解析《霓裳羽衣》名称含义,从字义、词义的内涵,来了解乐舞的立意。以雨后美景隐喻女性形象,以羽翼表现仙境,这是该乐舞的基本内容。第二,叙述《霓裳羽衣》在唐代各时期的表演及特点,从唐玄宗时期至五代十国时期,《霓裳羽衣》一直流传,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各时期的具体表演,随应时代,形式内容各有变化。第三,从大曲结构、动作形象、伴奏乐器、舞者服饰等环节,探寻《霓裳羽衣》的舞容乐貌,月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马克·吐温与他的两部《历险记》
作者: 林琴琼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险记   塑造   颠覆   历史   马克·吐温   文本  
描述: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美、英两国,至今仍方兴未艾的新历史主义为理论指导,把马克·吐温及他的两部《历险记》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历史语境进行研究解读。首先指出这两部《历险记》中对资本主义、蓄奴制、女性形象的描写不可避免地带着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状况的烙印。同时,通过对马克·吐温时代的读者和现代读者对两部《历险记》的解读差异的对比分析,指出这些差异不仅源于并体现新历史主义在“历史的文本性”观点上所强调的批评者无法摆脱的主观性,与马克·吐温在文本构建中采取的幽默手法和儿童视角也有密切联系。另外,马克·
夏娃,永远的他者
作者: 汪秀霞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艺复兴   他者   西方宗教绘画   图像分析   夏娃  
描述: 在整个基督教文化中夏娃被视为“原罪”的根源,她的图像是基督教推行禁欲修行过程中用以惩戒与救赎最有力的工具,因此,在基督教宗教绘画中与夏娃有关的一系列主题和变体的图像层出不穷。本文将聚焦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绘画中的夏娃图像,分析它的变化形式及变迁原由,试图通过夏娃这个西方宗教文化中特殊的女性形象,寻找图像背后隐藏着的性别权力关系。 本文对夏娃图像作了三部分划分:首先,负罪的夏娃;其次,母性的夏娃;第三,性感的夏娃。负罪的夏娃图像是中世纪艺术家表现夏娃最惯常的方式,文艺复兴时期负罪的夏娃图像仍是表现夏娃的主要方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
作者: 武娟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题学   比较   同名戏剧  
描述: 五幕正剧《大雷雨》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而四幕正剧《雷雨》写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成名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这两部剧作的问世,均在其诞生国度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享誉至今,成为世界剧坛熠熠发光的两颗明珠。这两部同名戏剧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他们却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中刻画出同样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而且两部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等方面也有着
唐传奇中的凝视问题
作者: 吴瑾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凝视   凝视   过程主体   欲望   认同  
描述: 凝视概念是一个用来研究主客体交互关系的哲学概念。它经过萨特、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理论铺垫,最终由拉康正式提出。它告诉人们:“主体的看”总是被客体“缺席的观看”所主宰,并在“凝视的回望”中重构新的“主体”。随着电视、电影、广告等现代传媒的全面渗透,传统视觉中心主义与现代性的合谋使得主体在窥视——被窥视的梦魇中经受无尽的煎熬。这引发了哲学家对于视觉问题的重新思考。凝视概念的重要贡献是:它发现了主体的分裂——“观看(look)”与“凝视(gaze)”,从而成为人类瓦解视觉中心主义与现代性合谋的一种策略。女性主义借
从历史民俗学的视点再论六条妃子的生魂事件
作者: 李志芳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在《源氏物语》中刻画了一系列围绕着光源氏的女性形象。其中,曾经作为东宫太子妃,斋宫的母亲,而现在作为光源氏众多妻妾中的一人的六条妃子在《源氏物语》中的出场并不多,但是却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她在物语中主要以生魂、死魂等魂灵形式与光源氏产生关联的。特别是在葵卷中六条妃子因为过分嫉妒而生魂离窍,附身到光源氏正妻葵姬身上并最终导致葵姬身亡。这种“生魂现象”描写在日本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出现的独创的文学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从历史民俗学的视点入手对六条妃子的生魂事件进行了再探讨。 在古代的日本人们深信游离魂的存在,并且在
接受与变异:И.С.屠格涅夫小说《贵族之家》汉译本的解析
作者: 沈欢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译   改写   《贵族之家》   语言文化  
描述: 本文在全面考察屠格涅夫小说作品及《贵族之家》在中国译介和研究状 况的基础上,选取《贵族之家》不同时期的汉译本,对《贵族之家》原作中 的专属俄语言语现象、“俄罗斯风景”、“女性形象”在译语文本中的“重构”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阐释。首先,本文探讨了《贵族之家》原作中的专属俄语言语现象——成语、俗语、特殊词法、具有文化伴随意义的词语、作为修辞手段的“外来语”等翻译的语言策略及其效果。其次,本文从音节重复修辞、词语语义修辞、句法结构修辞三个层面分析了《贵族之家》原作中“俄罗斯风景”的艺术构成,基于此,探讨了汉译对原
艾米莉·狄金森的矛盾性
作者: 周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写作手法   诗歌   思想意识   矛盾性   艾米莉·狄金森  
描述: 19世纪美国诗坛上有一个独特的亮点,恰似一位神话人物,她生前默默无闻,与世隔绝,死后却声名鹊起,万人瞩目。她被誉为“最伟大、最具创造性的诗人”和“西方自萨福以来最伟大的女诗人”。她就是艾米莉·狄金森,一个创作丰富风格独特却谜一般的人。在她去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众多读者和学者依然对她的诗歌驻足留连,情有独钟。 狄金森的诗歌主要包括自然、宗教、爱情,人生、死亡等几大类,这些诗歌表面简朴,实则寓意深刻。诗人的世界是一个由心灵构筑的自我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矛盾、对立和混乱。这个世界短暂无常,杂乱无章,已知
< 1 2 3 ... 197 198 199 200 20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