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
“闺范”背后的伦理问题:西尔维亚·普拉斯女性诗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
作者:
曾巍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西尔维亚·普拉斯
女性诗
-
描述: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创作了大量以女性形象和女性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歌,这些女性诗展现了特定时代女性的主体经验,反映出对"闺范"——社会加之女性身上的责任、义务和道德观念的合理性的伦理思考。普拉斯的诗歌中贯穿着一条伦理线,就是对待"闺范"的态度,其发展变化是随着女性经验的积累而生成的。伦理线与诗人内心的伦理冲突纠缠交织,使之产生道德焦虑,陷入伦理困境。对旧的伦理秩序的反思则让诗人在诗歌中发出反抗的声音,呼唤挣脱屈从,以"重生"解决伦理问题,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
论奥菲利娅悲剧结局的伦理成因
-
作者:
王宇翔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奥菲利娅
伦理结构
伦理身份
-
描述:
奥菲利娅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运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从伦理环境和伦理结构的两个角度,分析了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探究了其发疯落水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伦理原因,旨在揭示一个事实:奥菲利娅的悲惨结局,本质上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伦理悲剧。
-
《黑王子》中女性人物爱情观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
作者:
徐明莺
康中丽
来源:
现代交际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艾丽丝·默多克
斯芬克斯因子
《黑王子》
-
描述:
《黑王子》是默多克创作中期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纠缠不清的爱情关系为重要主题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四位女性人物都渴望拥有完美的爱情,但因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用而走向殊途,同时展现了文本中女性人物"唯我主义"爱情观的的消融到向善的爱情观的重新建构的过程。由人性和兽性因子组合而成的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作品解读与阐释关键点。斯芬克斯因子通过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决定了人类伦理选择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历史中的价值。本文指出,《黑王子》中爱情主题在斯芬克斯因子作用下展现了默多克作为道德哲学家对于女性爱情观的
-
伦理环境与小说《觉醒》的拒绝与接受
-
作者:
刘红卫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觉醒》
伦理环境
凯特·肖邦
-
描述: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在美国文学史上命运多舛:1899年,小说出版后不久即招致当时评论家们的猛烈抨击,最终被搁置起来,几近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同样还是这部小说却重新得到关注,成为研究现代西方女性文学的模本,并稳稳占据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什么同一部小说会在不同时期有着如此不同的境遇?如何看小说《觉醒》在美国文学史中的接受?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理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并采用西方女权主义视角,在对《觉醒》逐渐被接受的历史过程的分析基础上,剖析接受者和接受活动所
-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下的狄更斯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严艳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狄更斯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在作品中,他不仅以写实笔法揭露了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还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其笔下女性的伦理秩序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概述狄更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伦理观与美学价值。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概述狄更斯小说的创作背
-
论三维伦理视角下的海丝特·白兰
-
作者:
陈了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道德
伦理
海丝特·白兰
-
描述:
纳撒尼尔·霍桑是最早一个以他的全部作品演绎人类社会道德问题的美国作家,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代表,“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小说家”,他对人类道德的许多思考反映在其小说创作中。他作品中的道德主题对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分析得极为透彻,并指出人性中的恶是导致人的堕落,社会道德败坏的主要根源,同时指出这种恶的因素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改善的,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一部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问题的小说,霍桑在整部小说中始终探讨着“罪”、“恶”与“罚”的问题。就伦理道德而言,作品中的女主人
-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以三位代表作家为例
-
作者:
夏文静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维多利亚女性小说家
叙事伦理
-
描述:
英国女性小说家的涌现促进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史的发展,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学现象。众多女性小说家跻身于一向被认为是由男性主宰的英国文学领域,其中涌现出诸如勃朗特姐妹(The Bront s)、乔治·爱略特(George Eliot)和盖斯凯尔夫人(Mrs. Gaskell)等享誉世界文坛的杰出女性小说家,她们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领域中的代表作家。由于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时代,因此,对于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小说家们关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作品中
-
融合之旅:论《喜福会》中的和谐伦理观
-
作者:
唐丽芳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和谐伦理观
文学伦理学批评
谭恩美
《喜福会》
-
描述:
谭恩美(Amy Tan)是一位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喜福会》(1989)是她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描写了作者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以真情实感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许多论者已经从文化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但从伦理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文学伦理学批评由聂珍钊教授于 2004 年提出后,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这种批评方法注重对文本的细读,强调从作品的细微之处去发现作者的伦理倾向,从而为人们的现实行为方式提供启示。谭恩美是第二代美籍华人,她既受到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影响,又接受了中式家庭儒家思想的熏陶。被夹在家庭与社会,母亲与美国白人之间,她陷入代际冲突与异质伦理冲突的纠结中,这种焦虑与尴尬的处境使她对和谐有一种强烈的期盼。谭氏的和谐伦理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小说中四对母女由冲突到融合的趋势体现了她对代际沟通和异质伦理沟通的渴望;同时,四个女儿摆脱婚姻家庭危机,最终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体现了她对异质伦理沟通和种族融合的期待。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人们的共同呼声,谭恩美的和谐伦理观无疑是期盼世界和平的有力佐证。 文章继导论部分介绍其理论背景和课题价值后,在第一章陈述小说中的两种人际冲突:母女冲突与美籍华裔与美国白人之间的族群冲突。第二章分析冲突的原因。首先分析中国与美国两种伦理体系本身的差异与冲突,然后分析现代社会代际冲突明显加剧的原因,再结合文本对小说中的人际冲突作具体的伦理剖析。小说中的母女冲突既反映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代际冲突,也体现了中美异质伦理思想的冲突;华裔与美国白人之间的族群冲突则反映了因伦理思想差异仍未完全消除的种族隔阂。第三章重点论述冲突的消解和谭恩美的和谐伦理观。首先论述了代际冲突和异质伦理冲突融合的可能性,再结合文本分析冲突是如何得到消除的,最后结合已有的研究、小说的自传性叙述特点来揭示谭恩美的和谐伦理观。结论指出,谭恩美是一位感情细腻的女性作家,通过超越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母女关系的写照,她表现了独立的、独特的伦理观,并且以此隐喻了更为深刻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处理与如何才能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她用自己的作品传达了世界人们的和平心声,并用自己的亲历身受为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向和平发展的融合之路。
-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紫颜色》
-
作者:
邹琴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诉求
伦理环境
伦理身份
伦理意识
-
描述: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黑人妇女文学的代言人。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植根于美国南方黑人的文化传统,内容主要反映深受社会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的黑人妇女的爱与恨,表现她们自我成长和追求个性完整的斗争。1982年出版的《紫颜色》是沃克对黑人女性文学的一大贡献,并于1983年为沃克揽下美国文学界的两项大奖—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国外,沃克的作品一度备受关注,国内学术界近年来也对其作品颇多关注,但对沃克作品的文学批评多从妇女主义角度展开分析,鲜有发现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展开研究。文
-
苔丝传统形象解构
-
作者:
刘艳花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自私
忘恩负义
苔丝
虚荣
-
描述:
作为托马斯哈代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德伯家的苔丝》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珍爱的经典之作。苔丝是哈代描写最成功的女主人公形象之一,曾作为最伟大的女性出现在英国文学年鉴上。苔丝突出的两面性特征使她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物形象。她既纯洁又声名狼藉,既保守又性感。可见,她的性格特征是哈代所有著名的女主人公形象的集合。通过比照分析苔丝身上矛盾的性格特征,本文将推翻其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形象,重新定义。尽管她可以被视为自主强大的形象,但是她选择了苦难,这似乎使她处于不利地位。她使自己成为了社会压力和自我毁灭天性的受害者。换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