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445 条
-
认知诗学理论下的薛涛诗歌研究
-
作者:
刘婷婷
来源:
华东交通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薛涛
意象图式
薛涛诗歌
认知诗学
概念转喻
概念隐喻
-
描述:
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一生历经坎坷,从富贵之家的千金沦落为妓女,又曾被罚赴边疆之地,遭遇多种苦难。但不幸的经历也造就了她的才华。她在当时就已经享誉文坛,得到元稹、白居易等文学大家的认可和赞颂。作为一名女诗人,薛涛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历代对薛涛及其诗歌的研究比较匮乏。到了现代,中国古代的女性文学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1990年,薛涛研究会成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薛涛研究热潮。到目前为止,关于薛涛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从认知诗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还很少,几乎没有。认知诗学是一门
-
柳如是诗词研究
-
作者:
蔡如意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柳如是
诗词
闺音雄词
-
描述:
柳如是作为一位历史传奇人物,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然多艳说其风流遗事,忽略了她的文学成就。她虽然是妓女出身,一生坎壕曲折,但是却自尊自励,恪尽操守,以其绝世的才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及反清复明的行为为后世所称道。她不仅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一位卓荦不凡的奇女子,同时她还是女性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她作为一个女诗人,天生多愁善感,而她悲苦的身世、坎坷的爱情经历,再加上她身处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明末清初,处处以国家兴衰为念,悲悯百姓疾苦,这些内容与情感充斥在她的诗词中,配以其独特的手法向人们诉说。因为柳如是非
-
微笑中的坚定反抗:《父亲的微笑之光》研究
-
作者:
郭旭峰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沃克
反抗性
《父亲的微笑之光》
-
描述:
《父亲的微笑之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主题深刻、形式独特,尤其是作品对父权制的批判,对种族歧视的声讨以及对基督教虚伪的揭露等使其成为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首先,艾丽斯·沃克的经历坎坷,小说既是作家自身生命历程的写照,也是时代的反映。艾丽斯·沃克以自己身为一个黑人女性艰辛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并放眼于同她一样的黑人女性同胞受压迫的境遇,运用犀利而深刻的笔触描述了处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自我挣扎和救赎。其次,小说具有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立场。《父亲的微笑之光》涉及面比较广泛,
-
现代性视野下的当代香港言情小说创作
-
作者:
邵娃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性
香港言情小说
女性主义
社会现代性
-
描述:
言情小说是通俗文学中长盛不衰的一类。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言情小说的缤纷发展,是香港通俗文学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现象。以亦舒、李碧华、梁凤仪为代表的香港女性言情作家努力以现代知识女性群体觉醒的姿态进行创作,她们的作品以面向社会的现实性、女性意识的前卫性和反思两性关系的深刻性,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力。这些蓬勃发展的言情小说,取代了五六十年代新武侠小说的辉煌,成为当代香港通俗小说的发展标志,创造了当代香港女性文学的辉煌。随着改革开放和大陆经济的迅猛发展,当代香港言情小说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引进大陆,迅速风
-
双性同体视域下《小无马地神迹的最后报告》中德米安神父人物研究
-
作者:
胡亦丹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德米安神父
双性同体
路易丝·厄德里奇
《小无马地神迹的最后报告》
-
描述:
本文意在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分析路易丝·厄德里奇《小无马地神迹的最后报告》中的人物--德米安神父。双性同体指的一个人同时具备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这是人类性别完整和完美的一种状态。这个概念在人类社会中由来已久,后来弗吉尼亚·伍尔夫把这个概念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提出来。双性同体理论的提出是伍尔夫对女性文学的一个主要贡献,女权主义者把它作为男性和女性的一种人格典范,它的涵义和价值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路易丝·厄德里奇是一位作品丰富,多才多艺的当代美国印第安籍作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小说无论在国内外都
-
从权力话语理论角度解读《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自我重建
-
作者:
张丹丹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权力话语
权力
《他们眼望上苍》
-
描述: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中最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坚力量。她的一生饱受非议,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学者们从历史的尘封中发掘出来,得到应有的重视。她被誉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先驱和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之母。20世纪许多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如托尼·莫里森、爱丽斯·沃克等都深受她的影响。出版于1937年的长篇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的代表作。作为黑人文学史上第一部展示黑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文学作品,这部小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今,这部小说不仅是黑
-
《帕梅拉》中的帕梅拉形象解读
-
作者:
胡鑫
石嘉璇
来源: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帕梅拉》
塞缪尔·理查逊
人物形象
-
描述:
《帕梅拉》中的女性主人公帕梅拉的人生经历可解读为三个不同阶段,通过分析其形象由反抗到妥协的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认为帕梅拉虽然有反抗的一面,但其形象实际上仍然是英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小说作者理查逊通过描述帕梅拉反抗以及顺从的两种形象达到其说教目的,表达了理查逊提倡遵守传统道德观念的主张。
-
张爱玲《倾城之恋》与施叔青《愫细怨》的趋同性
-
作者:
王京京
来源:
科学导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愫细怨
趋同性
倾城之恋
-
描述:
作为海峡两岸杰出女作家的代表,张爱玲与施淑青各自在自己的婚恋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经典的女性形象,探讨了现代与传统交替的年代两性的情爱纠葛与世间的人情冷暖。纵观她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们的创作存在一定的趋同性。本文以张爱玲《倾城之恋》与施淑青《愫细怨》为例,比较两部作品在故事情节、角色设定、两性关系方面的趋同性。
-
蒋雯丽:选择公益本着一种初心
-
作者:
杨蓓蓓
来源:
南都娱乐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年度明星公民 蒋雯丽戏里,她塑造百变女性形象;戏外,她是充满爱心的慈善大使。她的美丽来自性情和慈善。从关爱女性和儿童,担当“母亲水窖”公益大使,为汶川地震三次捐款,荧幕下的她用自身的感召力和个人魅力助推慈善事业。出版书的所有稿费和收益捐赠资助艾滋病致孤儿童,她的一举一动都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坚强、奉献、真诚、博爱。
-
唯美年华青春不朽:《致青春》中的人物审美
-
作者:
白丽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唯美
人物
审美
-
描述: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这部以青春怀旧为题材的电影一上映便赢得一片片的叫好声。虽然也有人指出,此部影片在情节设计和叙事模式上存在纰漏,但是其中的人物塑造和演绎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致青春》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进行审美分析;以证明人物塑造对影片拍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