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307 条
-
The working women in American society
-
作者:
吴婧
来源:
商情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职业妇女
妇女
美国妇女运动
-
描述:
美国妇女的发展历史是美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到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而美国妇女运动同样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
-
浅谈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爱情观
-
作者:
刘渝西
来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
是不能忘记的》
道德
爱情
-
描述: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第一篇探讨女性对婚姻、爱情认识的小说。在此,分别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扼杀爱情的因素的透视,来探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所反映出来的爱情与道德。
-
简述《最蓝的眼睛》的写作特色
-
作者:
马瑞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引言
隐喻
叙述方式
-
描述:
《最蓝的眼睛》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处女作。本文主要从引言、叙述方式和隐喻三个方面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说明它如今成为美国女性文学的经典作品的原因。
-
广告传播中两性形象新定义
-
作者:
游力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丽
形象
定义
多元化
-
描述:
以往,女性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是处在被男性消费的地位,最明显的表象就是大众传媒中抛头露面的大都是一些比较吸引人的女性形象,因为在以往的消费观念中,产品宣传被冠以女性形象会获得利益上的双赢.现代的经济变化消除了这种差异.当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男性一起作为社会的创造者,社会的宽容也会让人们乐于享受家庭生活,尊重女性.欣然接受女性成功而不觉得自己懦弱的新好男人也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两性发展的多元化将成为一种趋势,多元化的两性发展,要求多元化的媒介表达,在广告设计中也是如此.唯有充分实
-
论《野菊之墓》的叙事策略
-
作者:
彭英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权威
男性叙事
叙述声音/话语
叙述眼光
-
描述:
《野菊之墓》是伊藤左千夫的经典作品。自1906年问世以来,广受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和追捧。长久以来,关于《野菊之墓》文本的解读,大多赞誉作品描写的纯朴的农村风光与一对少男少女纯洁的爱情,以及弥漫于文本之中的感伤与凄凉。本文通过从《野菊之墓》叙述声音/话语和叙述眼光这两个角度切入,分析文本中隐含的男性叙述眼光和男性话语是如何建构起女主人公民子这一颇具意味的女性形象的。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关于叙述权威的理论,肯定创作者对女性的关注和赞美,同时揭露出文本中隐含的男权意识,并解读出这一叙事策略所铺就的女主人公民子的悲
-
《百合花》中“我”的形象分析
-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茹志鹃的《百合花》小说写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本文试从女性形象分析的角度进入文本,借助“同故事叙述”细读文本发现作品中“我”的双性色彩。 茹志鹃的《百合花》小说写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但没有演绎也不可能演绎成《青春之歌》的模式。“十七年”,是男性话语中心的时代,女性被边缘化,甚至缺失。但是并不意味着作家放弃对女性的追问和求索。很多人简单地将《百合花》中的“我”用“母性”和“妻性”来概括,我觉得是不准确的。本文试从女性形象分析的角度进入文本,做深层次解读。 同故事叙述(homodiege
-
魔鬼的仆从 天使的化身
-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们辛酸的童年。然而,就在这样一部充满正义感的佳作中,狄更斯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犹太女性南茜和基督徒女
-
Jane Eyre and the Mill on the Floss-A Comparison of Writing Techniques in Portraying the Two Heroines
-
作者:
白塔娜
来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叙事手法
超现实主义
玛吉?塔里夫
-
描述:
夏洛特•勃朗特与乔治•艾略特是英国十九世纪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代表。勃朗特的小说《简•爱》长期以来受到全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欢迎,其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在英国文学史上作为独立、叛逆的形象而首屈一指。被喻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作家”的乔治•艾略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小说。在她的早期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艾略特塑造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女子,不同于其他任何传统的维多利亚时期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两部小说中。两位女作家运用不同写作手法塑造了两位截然不同却深受读者喜爱的女性形象。在塑造人物性格及描绘心理特征时,勃朗特
-
“我者”与“他者”
-
作者:
史敏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份
他者
自我
莫里森
-
描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里·莫里森已成为当今美国黑人文学的领军人物,在关注种族歧视的同时,作家开始审视性别问题给女性造成的身心创伤,并通过人物塑造、话语结构和多声部叙事探讨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和发展,力求超越他者与我者对抗的立场,解构白人权力话语的神话,摆脱黑人女性无言或失语状态,倡导一种交流对话和多元共生的文化话语观,代表了黑人女性文学的新走向。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y morrison, 1931- )已成为当今美国黑人文学的领军人物,她的小说题材全部取材
-
继承与颠覆
-
作者:
张罗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澳大利亚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小说《我的光辉生涯》在继承19世纪女性文学传统的同时,不满于中产阶级女作家脱离丛林实际生活的浪漫化、理想化创作模式,从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婚姻主题等几个方面改写了19世纪女性小说模式,开创了澳洲女性文学新的发展方向。 《我的光辉生涯》(my brilliant career)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miles franklin,1879-1954)的成名之作,因其具有鲜明的“澳大利亚”特色,曾被澳大利亚最早的职业文学评论家a.g.斯蒂芬誉为“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