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667 条
-
桃园与云嘉地区具备口语能力的国中特教班智能障碍女学生性侵害防治知识表现之现况初探
-
作者:
刘文英
来源:
特殊教育季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能障碍
性侵害防治知识
-
描述: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国中阶段自足式特教班的具备口语能力智能障碍女性学生在各项性侵害防治知识的表现。研究工具采用研究者自行编制的性侵害防治知识测验卷,其项目包括身体的隐私处、适当的身体界限、辨别合宜/不合宜的身体接触、辨别合宜/不合宜的两性关系、指认易受害的情境与面对危险情境的因应方式等分测验。研究对象则采用丛集抽样法自桃园县市、云林县、嘉义县市抽取106位一般国中特教班的具备口语能力之智能障碍女学生受试。研究结果发现智能障碍女学生对於身体的隐私处、指认易受害的情境以及面对危险情境的因应方式答对率不到七成,而
-
《最蓝的眼睛》黑人小女孩悲剧命运探究——对《最蓝的眼睛》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
作者:
齐亚丽
吴杰荣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托尼
新历史主义
莫里森
-
描述: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 31-)早期杰出的代表作。新历史主义批评将文学与文化语境综合起来加以考察,认为历史与文学的联系在本质被看作是一种“互文”( intertextual)的关系。文章从莫里森个人的生活经历、作品创作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对小说写作的影响来探究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布莱得拉夫的悲剧命运。 一、《最蓝的眼睛》概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步入了鼎盛时期。作为这一文学阶段的黑人文坛主将托尼·莫里森将其作品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
-
索尔·贝娄心中的双面阿尼玛--《晃来晃去的人》和《赫索格》中的善恶女性原型
-
作者:
潘鲁宁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阿尼玛
原型
女性原型
-
描述: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1915-2005)是当代美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贝娄的主人公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在承受城市生活的巨大精神压力的同时也忍受着个人及社会冲突所带来的痛苦。索尔贝娄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被阅读者所忽略,研究者大多数都是从男性意识和他笔下人物扭曲的精神状态为切入点,忽略了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阿尼玛(男性潜意识中的女性原型)为理论支撑,选取索尔贝娄的第一部作品《晃来晃去的人》和他的获奖之作《赫索格》作为文本,解读
-
文化皮影戏幕后的阴谋:少数族裔女性文学被美国社会“接受”的真相
-
作者:
吕晓飞
来源:
“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少数族裔
真相
女性文学
接受
-
描述:
20世纪70年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作品开始广泛问世。其中,许多作品被冠为"文学经典"而为西方读者所广泛接受。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接受"背后的真正目的以及采取的手段。本文以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少数族裔女性文学被广泛接受的原因和方式,指出西方社会接受这些作品的阴谋:"话语霸权"施压下的误读、猎奇心理的满足和维护其主导地位的企图。
-
静默湖面下的澎湃之力——从张洁作品看女性作家创作检验的共通性
-
作者:
刘威韵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狭小的艺术世界走向开阔的文化哲学视角和历史高度的演变,有一种旁观者的沉着和从容——“我要写的是不变的东西”[1]:而在铁凝身上,则更多表现为一种距离的拉近,对生活不断深入之后,虽然完全清醒了,但却仍怀
-
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
-
作者:
吴越民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与传播
女性形象塑造
中美报纸新闻
跨文化研究
-
描述:
在媒介领域中,比起其他的媒体,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目前,国内外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均呈活跃繁荣之势,并得到学界广泛关注。这些研究主要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从分析性别权力结构入手,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与判断。然而,传媒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并非独立的存在,它既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同时也造就社会文化,它与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因素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把“性别视角”和
-
女性形象的重塑和食色欲望的张扬:莫言小说创作浅论
-
作者:
孙晓娉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莫言
性
小说
食
-
描述:
莫言是当代文坛一个标志性的作家。20多年笔耕不辍,一直站在文学创作前沿的他,以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不断求新求变的文体,独特生动、寓意深远的文字,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生活中的平实、淡然不同,莫言对于自己的小说创作十分苛刻。《红高粱家族》在正文之前有这样一段题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可见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写作的虔诚心态。本文从女性形象的重塑
-
从“月份牌”广告看民国女性服饰审美意象的构建
-
作者:
彭勃
来源:
湖南工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国
“月份牌”广告
女性服饰
审美意象
-
描述:
服饰是人类情感的视觉化,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她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和人文色彩。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伟大的物质文化的创造,同时也凝聚和渗透着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真正具有中华民族色彩的服饰成熟于民国时期,这个时期处处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冲突与融合。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资本主义军事、经济、文化的侵略下,传统的封建社会解体,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审美意象等也日渐消失。在众多的变革中,思想解放运动和女权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受到西方平等、自由思
-
音色塑造红色歌剧女性人物的功能:以“珊妹”“韩英”“江姐”为例
-
作者:
陈曦
来源:
中国音乐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演唱
塑造
红色歌剧
音色
人物形象
-
描述:
红色经典民族歌剧由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一直深受广大歌唱者的喜爱。本文试图从歌唱音色的角度,探讨音色在塑造红色歌剧女性人物的功能。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音色、歌唱音色、歌唱中音色的功能以及歌唱技术与音色的关系进行论述,主要以歌唱中音色的功能以及歌唱技术与音色的关系为分析重点。第二部分以《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这三部红色歌剧为例,对这三部歌剧中珊妹、韩英、江姐三个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她们的共性与个性,从人物时代特征、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先对三部歌剧的音乐风格
-
中韩电视剧剧本中的朝鲜族女性形象研究:以《风雪金达莱》与《十九岁纯情》剧本为中心
-
作者:
崔玉兰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风雪金达莱
十九岁纯情
朝鲜族女性形象
剧本
-
描述:
随着中韩两国的交流日益广泛,连续剧已成为连接两国文化的桥梁之一。一般地,电视剧的拍摄基于剧本,而剧本又往往塑造客观人物形象。中国的《风雪金达莱》和韩国的《十九岁纯情》同为反映朝鲜族女性形象的电视连续剧,两部作品较客观地反映了中韩两国对朝鲜族女性形象的认识。 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利用形象学理论,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了《风雪金达莱》和《十九岁纯情》剧本中的朝鲜族女性形象。虽然两国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两部剧本中的女性,都拥有外柔内刚、传统且温和、乐观且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