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向警予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贡献
作者: 张利民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解放   理论贡献   向警予  
描述: 向警予深切同情中国广大妇女的悲苦地位 ,积极投身到为妇女争取自由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她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揭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主张妇女解放运动同国民革命运动相结合 ;高度评价劳动妇女在妇女运动中的主力军作用 ,积极倡导知识妇女与劳动妇女相结合 ;呼吁妇女团结 ,主张建立统一战线和加强妇女组织
弱势群体·女性文本·姐妹情谊——新时期古代女性历史题材小说综论
作者: 王爱松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弱势群体   杰出女性   性别身份   姐妹情谊  
描述: 受“文学是人学”观念的影响,新时期作家普遍将古代 女性当作人来写,导致了对古代女性不平等生存境遇的洞察和对笔下女性人物平等要求、超 凡魅力的描绘。女性作家一方面由于自己的性别而更容易对古代女性产生身份认同,一方面 也受到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更关注女性的解放与男女的平等。但女性文本对古代女性姐妹 情谊的描绘,大半还是出于接触了女性主义理论的现代作家对古代女性生活的浪漫想象。
生命的叩问--张洁伤口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反思
作者: 吉崇敏   张景忠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张洁作品     文化反思   女性  
描述: 张洁的作品承接了“五四”新文学史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寻,而走向女性精神层面的建构。对家的背叛与守望,对女性自身的寻求,对和谐 的伊甸园的追求,构成张洁笔下女性形象的文化特征。
生命的叩问--张洁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反思
作者: 吉崇敏   张景忠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张洁作品     文化反思   女性  
描述: 张洁的作品承接了"五四"新文学史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寻,而走向女性精神层面的建构.对家的背叛与守望,对女性自身的寻求,对和谐的伊甸园的追求,构成张洁笔下女性形象的文化特征.
简评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历史地位
作者: 张秀丽   来源: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运动   陕甘宁边区   推动机  
描述: 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运动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边区妇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在边区妇联的有效组织下 ,为支援前线、建设边区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出走、隐遁、新生——丁玲女性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
作者: 乐晓莉   来源: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隐遁   新生   丁玲   出走   女性文学  
描述: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原理 ,围绕丁玲女性文学的创作 ,将其创作鲜明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出走———颠覆与重置 ;隐遁———无性与雄化 ;新生———“女人———人”的转化 ,并就每个阶段的女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超越与迷失:当前女性文学创作的悖论情景
作者: 向怀林   彭熙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错位   女性文学   悖论情景  
描述: 在阐述女性文学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女性文学创作所存在的问题 ,即女性文学创作在对传统的创作模式和语义体系进行大胆的否定与超越的同时 ,陷入到明显的悖论情景中
简析《骆驼祥子》中的两个女性形象
作者: 葛春丽   来源: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骆驼祥子   虎妞   小福子   女性形象  
描述: 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所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 ,虽然出身不同 ,追求不同 ,但最终同样沦落为旧社会的牺牲品 ,反映了旧社会妇女的共同命运 ,进而痛斥了旧社会对她们的摧残与毁灭
谈池莉笔下女性人物的自我设计
作者: 刘彦华   来源: 集宁师专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池莉   自我设计   女性人物   趋利避害  
描述: 池莉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大都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在婚姻、爱情、人生道路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觉和自主性。
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
作者: 潘锦棠   来源: 管理世界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下岗职工   单位从业人员   女性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   劳动统计   经济管理部门   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制度   劳动参与率   男女同工同酬  
描述: 关于劳动参与率和工资率两性差异,中国大大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以及在劳动参与和工资收入方面男女两性差距较小是因为计划经济和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经济体制转轨尤其是统包统配劳动制度的松动,妇女就业开始接爱市场经济的考验。根据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尤其是妇女过度就业的现实,在中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将会有较高比例(相对于男性)的新增女性劳动力和富余女职工进入失业队伍,妇女就业在近短时间内依然有较大难度;男女工次收入平均水平也将进一步拉开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国
< 1 2 3 ... 15 16 17 ... 75 76 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