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去蔽与重建:从性别意义上看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
作者: 乔学明   来源: 现代语文(三月上旬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去蔽与重建:从性别意义上看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
告别性别“战争” 寻找人类精神“原乡”——对“她世纪”中华女性文学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生活探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告别性别“战争” 寻找人类精神“原乡”——对“她世纪”中华女性文学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局外人的寻求自我和拯救之路:莫里森黑人三部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刘蕖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由选择   局外人   处境   黑人三部曲   责任  
描述: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之一,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的问世为她的小说创作定下了一个基准音调,也使得她以一个尖锐思想者和黑人代言人的身份介入了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在莫里森的所有作品中,《宠儿》、《爵士乐》和《天堂》因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涉及最终诉诸暴力的爱以及它们之间的延续性—莫里森在这三部作品中逐步发展了她的抒情史诗艺术,而构成了一个总结和梳理美国黑人百年历史的三部曲,因此它们被国内外的众多评论家称为为“历史三部曲”或者“黑人三部曲”。“黑人三部曲”不仅是莫里森的创作的高度升华,更重要的是莫里森
知己情结与性别平等的双重变奏——《聊斋志异》中“女性同性知己”型故事研究
作者: 李彦博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知己情结   《聊斋志异》   “女性知己”故事   性别平等  
描述: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全书有短篇小说四百多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意义和研究综述。第二章主要介绍《聊斋志异》“知己”型故事。《聊斋志异》中的知己故事,包括同性知己故事、异性知己故
社会比较的目标特征和观察者特征对女性身体吸引力自我评价的影响
作者: 叶琳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图片   目标特征   实验   身体不满意   身份背景   特征对   中国文化背景   女性形象   消极影响   满意度   模特   花瓶   社会比较   观察者   相关信息   人物比较   身体吸引力   特征和   女性身体意象   消极自我评价  
描述: 社会比较的目标特征和观察者特征对女性身体吸引力自我评价的影响
韩国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以丁玲、张爱玲、萧红为中心
作者: 成箕淑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韩国   丁玲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   萧红  
描述: 自古以来中韩两国就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同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所以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良好的伙伴关系,尤其是在文学上的交流十分活跃。在韩国,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当时已经发表了介绍中国的新文学和主要作家作品的文章,可以说韩国学界对中国新文学的研究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尽管上世纪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政治原因导致两国互不往来,彼此隔绝,但韩国学者仍通过香港、台湾地区的学术界间接地获取资料,虽然其研究的成就比过去少了一些,但不少韩国学者为了延续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一直
拒抗、吸纳、杂糅与重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文本中的华裔文化研究
作者: 刘熠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本文以文化研究的学术范式研究美国华裔文学文本再现的、作为亚文化之一的美国华裔文化。美国华裔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关系是一种边缘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关系。其研究,对于必将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互动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美国华裔文化至今也还是一个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而美国华裔文学,从诞生到繁荣都和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语境紧密相联,它不仅是一种具有文学特性的审美创造,也肩负着“作为社会宣言和历史文献的使命”(美国亚裔学者金伊莲Elaine H.Kim语),自然是从中考察华裔文化的一个
爱,美丽而又忧伤
作者: 李启军   胡牧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比较   青木瓜之味   我的父亲母亲   女性  
描述: 近年来,学者对越南电影界的代表人物陈英雄电影的镜像特征、人物特征乃至代表性的作品都做了研究。本文从相同地域文化背景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越南影片《青木瓜之味》与中国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影像风格和女性形象进行整体比较,在影像与女性形象之间的隐喻关系、女性的主体性表达、女性存在的真实状况等方面探讨女性和影片的相关问题。
两性乌托邦
作者: 梅丽   来源: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   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   性别建构  
描述: 如何建立理想的两性关系,重塑女性形象和价值,是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核心话题。本文以美国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为对象,阐述其建构的三类性别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性别模式所蕴含的女性主义的思想及其哲学基础,探讨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积极意义和局限之处,以及它对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召回文本中被放逐的男性
作者: 姬志海   来源: 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国   二元叙事的两极对抗与窘境   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呼唤  
描述: 西方19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和肇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的“女性主义”文学,对中国的现当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和成长一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国内女性文学在创作中存在的诸多症候,现在西方正如日升月恒般的第三阶段的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
< 1 2 3 ... 155 156 157 ... 229 230 23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