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契诃夫小说悲情女性形象及艺术表现分析
作者: 薛燕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契诃夫   艺术表现   悲情女性  
描述: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个对于现实极为敏感的作家。他把目光停驻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上,在普通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潜藏的悲剧性。他不仅关注外在物质的贫困造成的对人的挤压、庸俗的环境对人的窒息,更深入人物的内心生活,深入到灵魂的深处,探究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的苦难、挣扎、希望与失望。文学的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表现对于人的关怀,所以探讨作家对于人的苦难、不幸的表现是个永恒的话题。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本文主要研究契诃夫小说中不计其数的人物画廊中的一类——悲情女性
裕固族女性宗教信仰及其心理研究
作者: 王亚丹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裕固族女性   宗教信仰   宗教心理  
描述: 宗教是一种群体社会行为,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传统文化价值观正经受着强烈冲击。转型时期的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其宗教信仰是否能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这是需要我们理性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对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妇女的信教心理机制进行综合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和明花乡为视角,并在两个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调查,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女性的双重悲剧
作者: 张坤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重悲剧   父权制   《儿子与情人》   D.H.劳伦斯  
描述: 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在短暂的生命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 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的代表作,由于大量运用了精神分析的技巧,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力作。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部小说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最好诠释,将研究重点都放在“恋母情结”、男女对立关系和肉体与精神平衡,或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对人的危害上。随着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儿子与情人》的丰富内涵远
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黑玉清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女性困惑   “他者”   金色笔记   女性主义  
描述: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0ris Less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曾12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莱辛也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多丽丝·莱辛著有《野草在歌唱》(1950)、《暴力的孩子》、《金色笔记》、《堕入地狱简况》(1971)、《黑暗前的夏天》(1973)、《最甜的梦》(2001)、《爱情,又来了》(1996)等多部作品,其中《金色笔记》被
莎翁悲剧中女性的三位一体
作者: 王尔奇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丽叶   麦克白夫人   苔丝狄梦娜   女性主义批评   三位一体  
描述: 作为欧洲文学史上少数几个杰出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在欧洲文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诚如他同时代的本·琼生所说,他“是时代的灵魂”。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作家,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近些年来,东西方莎士比亚批评浩若烟海,信手拈来,这正是莎翁魅力所在。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尤其20世纪中后期以来,莎翁批评更是流派纷呈,一片繁荣。但是,大多数批评要么集中在莎翁的理论创作上,要么集中在莎翁单个作品上而且重点刻画的基本是男性主人公,女性形象的分析通常被边
解读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服饰描写
作者: 贾丽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服饰审美   服饰情结   人物形象  
描述: 张爱玲用服饰的盛宴、色彩的狂欢建构起奇异的人生与艺术世界,她对于服饰的一往情深几乎达到执迷眷恋的程度。对于张爱玲来说,服饰不是空洞的能指,而是有灵性、有意味的所指;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生命体验。张爱玲有着一种无可逃逸的“服饰情结”,关于她的服饰形象和对其小说人物的服饰描绘的讨论,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史话,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主要分为引言、张爱玲的服饰情结成因、服饰与小说女性人物塑造的关系、服饰美学观、结语等五个主要部分。引言主要揭示张爱玲小说服饰研究的重要价值、研究现状等问题,认为关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对莫里森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宠儿》的主题分析
作者: 高萌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缺失   黑人女性   重建  
描述: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代表着黑人女性作家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长期以来,美国文学史上都是白人占据主流地位,虽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开始崛起,但20世纪初的美国黑人文坛仍主要由黑人男性作家占据,探索的话题也多集中在黑人男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而黑人女性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女权思想的传播和黑人运动的发展,黑人女性文学才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而在美国文坛上一批黑人女作家才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马利纳》作为女性主义文化、社会批判:巴赫曼作品《马利纳》的一种解读
作者: 潘秋蕾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压迫   语言危机   精神分裂   女性主义   两性战争  
描述: 《马利纳》在巴赫曼研究中占有突出地位,它是巴赫曼后期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这部小说内容丰富,文学界对它的解读方式始终层出不穷、多姿多彩,有时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马利纳》始终是女性文学中的典范,书中蕴含了大量关于两性战争、父权压迫、语言危机、女性写作等等隐喻和主题,可以说是女性文学的思想宝库。本论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将整部作品理解为讲述女主人公人格逐渐被毁灭的“反成长小说”,它不是在讲述一个人或者一种人格的形成,而是以解构性的文字描述自我的毁灭。本文将探讨究竟谁是背后的凶手,
台湾女性文学的前沿思考 台湾女性文学的现代性书写
作者: 阎纯德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女性小说   现代主义诗歌   现代派   现代性   诗歌创作   女性诗歌   台湾诗歌   女性主义   台湾女性文学  
描述: 现代性或是现代主义,在学术史上,其渊源有别;但是,它们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上的思潮,从西方引进中国,真正成为少数人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方法或技巧,大约是在20世纪初,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而在二三十年代则成为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流派".
女性·民族·历史救赎:台湾1970年代乡土文学语境下的女性文学"占位"
作者: 陆卓宁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小说   女性小说   女性话语   乡土文学   民族认同   文学语境   女性叙事   民族主义   女性主义   台湾女性文学  
描述: "乡土文学"成为台湾上世纪70年代文学场域的巨大话语,根本在于其所隐喻的意蕴已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个普通文学话语形态的意义,直指民族意识建构、民族国家认同、台湾社会现实关怀、中西文化对话以及被殖民历史的再审视等多重文化符码.
< 1 2 3 ... 151 152 153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