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董立勃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美
作者: 郑剑平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悲情故事   小说创作   董立勃   女性形象  
描述: 董立勃的小说创作在新世纪到来后的2003年获得了“爆发式”的成功,从评论家到普通读者以及各种媒体都给其以很高的赞誉。曾经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疆作家为何能够一举成名?他的作品为何能够获得从评论界到普通读者的一致赞誉?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在艺术上,董立勃经过了十年左右的“休兵”,最终找到了一条艺术表现的最佳之路;在叙述内容及策略上,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下野地”为地理文化背景的兵团军垦女性的系列悲情故事;在时代上,其小说由于暗合了当代读者对生存及理想等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思考而得到专家和读者的
《春秋三传》中贵族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彭泽琴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贵族女性形象   春秋三传   成因分析  
描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是保存至今的春秋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和文学著作,不仅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有在春秋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霸主、有心怀异志助纣为虐的佞臣、有生活荒淫无耻,政治上暴虐无道的昏君。春秋时代是属于男性的时代,然而也不乏特殊身份的女性闪烁其间。虽然她们不得不凭借着自己父、夫、子贵族身份赋予自身的权力,跻身这个历史舞台,但是她们却用自身的能力在历史上写下了属于她们的一页,宛如满天的繁星,交相辉映,构成了无数让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的形象。本文主要以《春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再现
作者: 石瑞莎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金色的耶路撒冷》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磨砺》   女性再现   《盖瑞克年》   《黄金国度》  
描述: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是当今英国文坛中一朵奇葩。自从第一部小说《夏日鸟笼》于1963年发表以来,德拉布尔一直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迄今已发表了多部长篇小说和若干短篇小说,还出版了《阿诺德•贝内特传》和《安格斯•威尔逊传》两部人物传记,发表过大量的文学评论,并主持编撰了《牛津英国文学指南》。她曾荣膺布莱克纪念奖、罗斯纪念奖、爱•摩•福斯特奖等多项文学大奖。 德拉布尔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而且保持着洞察生活的敏锐视角,她尤其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并运用英国
《玻璃动物园》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
作者: 温玉华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悲剧人物   悲剧   女性  
描述: 田纳西.威廉姆斯(1911-1983),被誉为二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为美国戏剧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很多,其中《玻璃动物园》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国内外对于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戏剧技巧上,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本文却从另一个角度系统地研究了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悲剧性的女性人物:阿曼达和劳拉。作品表现了阿曼达的觉醒,痛苦以及失落,和劳拉终日沉迷于自己的有玻璃动物构成的幻想世界。经过对威廉姆斯的研读,作者发现在他的戏剧《玻璃动物园》中威廉姆
多丽丝·莱辛《好恐怖份子》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简剑芬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女性主义观点   分裂的女性性格   《好恐怖份子》  
描述: 评论家哈里特·沃曾说:“《好恐怖份子》是标志着多丽丝·莱辛在经历数年的科幻小说写作后,真正重返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国内学者对莱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色笔记》和《青草在歌唱》两部作品上,对《好恐怖份子》研究较少,多数国外的评论家通常将该小说当作一本政治小说加以评论和研究。 纵观莱辛的作品,当代政治和女性问题,一直是莱辛关注的焦点,《好恐怖份子》也不例外。珍·皮克林在其文章中也提到,《好恐怖份子》沿袭了莱辛以往熟悉的主题:左翼政治、英国阶级结构、家庭的性质以及男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看托妮·莫里森的《乐园》
作者: 孙雅莉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后现代女性主义   《乐园》   托妮·莫里森   道德伦理   美国小说  
描述: 托妮·莫里森是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讲故事者"。作为一位编辑兼作家,莫里森在黑人文学进入主流文学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具有作为一位杰出作家的天赋:用强有力又诗话般的语言讲述虚拟但极有震撼力的故事的能力。她的小说被认为是点亮历史、种族、文化和性别的传奇。有许多文章探讨莫里森的小说和散文,以及她的文学评论的复杂和深邃的审美元素,也使得她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美国一位重要的小说家。 随着莫里森的成就被认同,特别是她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她的作
从七巧与曼璐变态形象的异同谈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变态形象的转变
作者: 徐艳   来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常态   变态   欲望   转变   女性  
描述: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变态的原因大多数可以归结为在对物欲或性欲追求过程中的一种人性扭曲。《金锁记》中的七巧是张爱玲小说女性变态形象的典型代表,她从常态走向变态,是她无止境的欲望的归宿。把七巧的变态推向高潮的是《半生缘》中的曼璐,她的变态,为一种精神上的欠缺所导致。同是悲剧性的女性变态形象,她们在被社会吃掉后,又不自觉地吃人,这个演变过程,展示了她们变态的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七巧到曼璐这种女性变态形象塑造的重大转变,透视了现代女性生存层面的精神危机感。
魅力男性和为他添魅的男女们:《平凡的世界》、《浮躁》、《元红》爱情叙事中人物关系模式及其意义
作者: 吴云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红》   添魅   《浮躁》   《平凡的世界》   魅力男性  
描述: 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男/的二元对立,否定了男性中心主义视角说及女神崇拜说,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农村魅力男性的想象和向往、女性的进步以及部分男性对爱的权利的强调。
百年沧桑:1830—1930年的美国黑人女性写作
作者: 张晓敏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文学   黑人女作家   赫斯顿   自叙体小说   文学创作   黑人女性   女性写作   长篇小说   美国黑人   女性文学  
描述: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承接了以往黑人文学对种族歧视批判的同时,又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挖掘潜藏在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歧视,是对整个黑人文学的完善,最大限度地追求着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平等。1.19世纪上半叶的自叙体书写奴隶自叙体文学如实记载了饱受苦难的黑奴经历,是美国黑人女性从事文学创作的最初尝试。《我们的尼格,或一位自由黑奴的生活经历》(1859)是哈丽特.E.威尔逊的自叙体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了一位名叫弗拉多的女奴的苦难经历,首次触及当时美国文学中的敏感问题:美国白人与黑人的通婚。另一位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是哈丽特.
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分析:以新浪网社会万象频道为例
作者: 覃宁   来源: 广西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闻报道   社会性别   社会新闻   网络媒体   新浪网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对新浪网社会新闻的有关女性报道进行再现研究,提出研究假设新浪网社会新闻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性别成见,但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塑造出现新意,呈现出由传统家庭角色向社会角色的变化,有构建多元女性形象的意识。本文借用表征描述及有说服力的数据、图表等进行内容的定量分析与文本的定性分析,从社会性别视角归纳分析“她”在社会新闻中的表达和定位,证明了假设成立。在文章的最后探讨了网络媒体中存在女性形象异化的成因,并就减弱网络媒体中性别成见印象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期望网络媒体能用社会性别视角开展新闻报道,反
< 1 2 3 ... 139 140 141 ... 229 230 23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