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 】搜索到相关结果 2307 条
转型期妇联职能转变问题研究:以济宁市妇联推进女性就业为例
作者:
王薇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就业
资源依赖
妇联
妇联职能
结构功能主义
描述:
妇联作为中国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完整的组织机构、最大影响也最有权威的妇女组织,她的自身职能的转变与发展,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都将影响着中国妇女的发展进程。所以,研究、探讨社会转型期妇联组织职能转变问题就显得犹为重要。 在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变迁中,妇联组织存在与运作的社会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妇联组织的发展和妇女群众的自立获得了更多的新的机遇。政党领导方式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妇联组织不断地向纵深拓展;形式多样的新兴妇女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
1960——1980年美国妇女就业问题研究
作者:
于丹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妇女
妇女就业
就业与家庭
妇女就业歧视
描述:
在美国妇女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60-80年代是一个激烈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量美国妇女加入到劳动大军的行列,就业人数创出新高、就业领域也得到拓展。妇女大量外出就业,对美国上百万家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使得美国的家庭模式、家庭功能和伦理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同时还引发了一些新的家庭问题。虽然不能说这些问题的出现完全是由妇女大量就业造成的,但谁也不能否认其中的关系。就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跟男性就业相比,美国妇女就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分布上的性别隔离;男女同工不同酬以及由此引发的“妇
明末清初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李贵连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创作风格
祁氏家族女性文学
描述:
明末清初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不仅领军人物商景兰的文学成就较高,祁德渊、祁德玉、祁德琼、祁德茝、张德蕙、朱德蓉的文学造诣也非常值得关注。本论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祁氏家族女性的生活背景、相关史实、文学创作、社会交往等诸多问题,力求准确把握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的特质。同时尝试以祁氏家族女性文学为着眼点,观照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文章导言部分介绍选题的动机和目的,述评前人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明末清初之际山阴祁氏家族的家世
去蔽与重建:从性别意义上看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
作者:
乔学明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去蔽
女性文学
重建
描述:
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女性文学异军突起。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冲出了男权叙事的藩篱,她们为了维护自己性别,以富有穿透力的笔触去发掘久被男性话语遮蔽的女性生存本相,书写女性所独有的性别经验,凸现幽秘的女性世界,在性别意义上重新构建文学的叙事机制,力图清晰地还原出那个自我视野中真实的女性。
回归的迷途:从王安忆、铁凝看1980年代中后期女性小说
作者:
杨海燕
来源:
济宁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小说
王安忆
迷途
1980年代中后期
铁凝
描述:
王安忆和铁凝19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小说虽然体现着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由社会意识层面向自我意识层面的深入,却仍存在着诸多内在矛盾。这无形中消解了女性奋力找回的本体自我,使女性回归自我之路变得雾霭重重。这源自女性写作者自身与传统既对抗又顺从的复杂关系,而女性文学也正是在这种动态矛盾中艰难地探索前行。
《夏日十字路口》的女主人公解读:兼与《蒂凡尼的早餐》女主人公比较
作者:
叶惠英
蔡乾
来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蕾迪
《夏日十字路口》
《蒂凡尼的早餐》
郝莉
描述:
在美国现代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作品中塑造了两个出色的女性形象,《蒂凡尼的早餐》里的郝莉和《夏日十字路口》里的格蕾迪,社会阶级、家庭背景以及各自所持的人生观的不同使得这两位少女为着自己想要的人生道路进行着不同的挣扎。然而,结局却是一样的萧条、肃杀。作为卡波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夏日十字路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卡波特早期作品中业已形成的特定风格及对其成熟作品的影响。
中国女性文学史的新篇:评《彤管:中华帝国时代的女性书写》
作者:
陆汀
王蔚
梁霞
来源:
励耘学刊(文学卷)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女性作家
女作家
帝国时代
中国女性文学
文学创作
女性创作
作家作品
女性书写
文学史
描述:
由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伊维德(Wilt Idema)教授和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与近东语言文学系管佩达(Beata Grant)教授合著的中国女性文学史教材《彤管:中华帝国时代的女性书写》(The RedBrush: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2004年由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作
消费社会理论视角下女性消费类杂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基于武汉市白领女性的实证调查
作者:
熊健华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消费类杂志
使用与满足
消费社会
白领女性
描述:
当下的中国城市社区已经成为消费社会,大众传媒无疑是承载“符号”最多的载体。城市女性的消费能力逐步提升,而针对城市白领女性的女性消费类杂志,更是将符号载体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本研究基于对武汉白领女性的实证调查,以女性消费类杂志的使用与满足为切入点与研究基础,描述了女性消费类杂志的使用状况、女性从中获得的显性满足与隐形满足,结合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从宏观现实和媒介环境、微观个体因素、自我认知对使用、满足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影响因素剖析。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整合与本研究相关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思路
从他者阐释到主体建构: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影响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作者:
李娜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阐释
主体建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学科建设
描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为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英美学派注重社会批判,强调女性自身的文化传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英美派文学批评的研究分布为三点:1 .从女性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文学史;2.
温暖的城市 “慧心”的女人:论王安忆小说中城市女性形象特色
作者:
赖玉芳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象特色
城市
女性
描述:
王安忆一直是当代文坛一个丰富而独特的存在,以她30年的创作实绩奠定了在文坛的重要地位。静静地检索作家30年来丰厚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城市小说是她的创作中所占数量更多、分量更大的一部分,同时,城市小说也代表了她曾经的创作高度。与一片当下再现城市喧腾与浮华的文本不同,王安忆的眼光更多地留连于上海历史之中静静的弄堂世界和这个世界特别的女性主角,她们是城市的“慧心人”,是日常生活视阂下上海历史景观的缔造者,是王安忆眼中的英雄。王安忆的上海城市小说创作既为城市女性的形象画廊增添了独特缤纷的女性主角,也为城市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