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铁凝小说的女性意识
-
作者:
郑积梅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铁凝
小说
-
描述:
铁凝是一个有创作实力的女作家,她凭着自己的创作实绩不断引起批评界的关注。铁凝关注着作为个体生命的生存状况,特别是她在关注女性生命状态的过程中,其文本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对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作一整体考察。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历史蒙昧的去蔽和敞亮。铁凝发现了男权中心社会“三从四德”的规范象紧箍咒一样紧紧地束缚在广大中国女性的头上,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物一直生活在男人的欲望镜城之中,她们或是被当作观赏的尤物,或是被当作发泄欲望的工具,她们不是作为有着独立个体生命价值的人,而是
-
宗教皈依与张承志小说艺术的新变
-
作者:
贾国宝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皈依宗教
文化寻根
张承志
-
描述:
张承志皈依宗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张承志根据自己的回族血统把寻根指向大西北的黄土高原,探索中国回民的生存状况和真主信仰,终于在那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九十年代初,《心灵史》的发表,标志着张承志完成了自己的心灵皈依。他之所以皈依宗教,一方面是在文化寻根中自己的回族血缘得到了复苏,坚定了回族身份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是面对世俗化的迫压而出于自我拯救的精神需求。 宗教皈依是洞悉张承志及其作品的关键语码和视点。以宗教皈依为界标,张承志的小说创作分为两大阶段:早期的“漂泊”阶段和后期的“皈
-
论中国新感觉派
-
作者:
朱洁文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新感觉派
空间化
现代派
文学观念
泛现代主义
-
描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经基本完成了向现代商业城市的转变,发展成为当时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伴随着商业的繁荣,新的都市景观逐渐形成,西方娱乐方式和西方文化观念也开始传入。这些分别作用于器物层、制度层、心理层面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当时特定的都市社会、文化环境,成为新感觉派孕育和发展的母体。新感觉派作家以“都市巡礼者”的目光审视转型过于迅速的都市客体,产生了既向往又疑惧的复杂审美心态,这种双重心理在面对被选定为都市标志的新女性形象时得以复制。
电影院在上海的勃兴,完成了娱乐场所的现代性更替,也吸引了
-
论中国现代家族叙事文学中的生命群像
-
作者:
王蕾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叙事
生命群像
现代文学
宗法文化
-
描述:
本文围绕着中国社会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家族文化对“人”的制约与戕害,研究家族的解体构成的象征意义,探讨在家族生命群像背后隐匿的精神空间、拯救力量和消解能力。 全文可分五章: 第1章
-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生命意识的主体流变
-
作者:
张玉芬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生命意识
女性性别意识
二十世纪
-
描述: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中国二十世纪不同历史阶段文学中的叛逆女性形象,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自我生命意识的发展动向作一次历时性的梳理。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自我生命意识在男性知识分子的启蒙下开始觉醒。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主、渴望本能欲望满足是这一时期女性生命意识的主要表现。随着三四十年代大革命的发展,中国女性开始脱离狭小的个人生活圈子,走上了广阔的社会。她们叛逆传统性道德、寻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企图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1949年建国以后直到文革结束,政治性和阶级性掩盖了人的其他一切属性。女性生
-
元代婚恋杂剧对传统题材的拓展与深化
-
作者:
郭丽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题材
元代
婚恋杂剧
-
描述:
本文着力发掘元代婚恋杂剧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对传统题材的拓展与深化,进而对其生成机制和炽盛原因作了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探讨,兼论其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文章的正文由三部分组成,其主要观点及逻辑层次略述如下:第一部分:元代婚恋杂剧对人性的张扬和对传统题材的拓展与深化 一、女性人格独立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尽管我国古代宗法专制政权下的女性生存状况和男性话语中心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卑屈而逆来顺受,但在一些进步文人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作品里,还是活跃着少量觉醒了的女性。元代婚恋杂剧第一次把女性的人格自主同封建礼教、娼
-
诗意盎然的叙事性作品
-
作者:
郭蓓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特质
诗意
抒情悲剧
-
描述: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因“在当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而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众所周知,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他获奖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该书的政治倾向是在东西方引起“《日瓦戈医生》热”的主要因素,然而笔者认为,本文中论述的该作品的诗意的美学特质,才是使《日瓦戈医生》成为经典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探索《日瓦戈医生》的情节与传统小说情节构建的不同:它表现为三个地点的联系与转
-
试论《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女性美学观
-
作者:
李桂艳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美学观
《红楼梦》
曹雪芹
-
描述:
《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女性美学观主要见于前80回里贾宝玉对待女性的态度及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两方面。曹氏以婚姻为界把女性分为女儿和妇人两类,崇前而抑后。曹雪芹及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贾宝玉属于狂狷的艺术家之列,其女性美学观深受老庄、魏晋玄风及明代个性解放思潮、缘情派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贾宝玉钟情女儿之“意淫”是一种审美寄托,实则仍是以情抗理、追求个性自由的文学历史传统于封建末世的综合表现。
曹雪芹概括女儿予人的整体审美感受曰“清”,从其塑造的女子群像来看,女性之所以为美者乃貌、才、情,而尤以情为要;但作者
-
托妮·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主体性与民族性的建构
-
作者:
蒋欣欣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性
民族性
-
描述: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评论界对莫里森的关注同她相继推出的作品相映生辉,运用各种批评理论、研究方法写成的专著、论文纷涌而出。据陈法春考证,目前,以英美为主的西方莫里森研究正向纵深发展,主要有六个焦点问题。而国内莫里森研究仅始于90年代初,尤其是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零星的评论文章才见诸于世。国内不乏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对莫里森的小说文本进行解读者,但总体说来不如西方莫里森研究深入、系统,尤其是其作品和访谈中表现出来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关注莫里森创作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深入探讨黑人女
-
胡适和金祐镇的社会问题剧比较研究——以<终身大事>和<李永女>为中心
-
作者:
金粉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问题剧
女权问题
戏剧改革
社会改革
-
描述:
本论文的题目为《胡适和金祐镇的社会问题剧比较研究——以〈终身大事〉和〈李永女〉为中心》。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中社会问题剧都受到西方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创造了适合近代人类精神文化需要的独特审美样式。中国的胡适和韩国的金祐镇,各自接受西方社会问题剧作家易卜生和萧泊纳的戏剧理论,最早创造了两国的第一部社会问题剧。他们的作品《终身大事》和《李永女》,创作年代接近,各自为1919年和1925年,都以社会问题剧的主要题材—女权问题来反映当时社会,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近代女性形象,而且都受到西方社会问题剧作家的影响创作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