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中山大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130 条
-
广州花都区公安干警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及风险预测
-
作者:
吴梓瑛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心血管事件
预测
公安干警
健康风险
-
描述: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城市人口心脏病标化死亡率为114.36/10万,全死因构成比为19.65%,仅次于恶性肿瘤,占全死因的第二位。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整体危险评估”的概念已经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所广泛认同。如何根据各种危险因素来综合评估个体未来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以便对不同危险等级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已经成为了国际的研究热点。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
-
肥胖儿童血清apelin、chemerin水平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研究
-
作者:
巴宏军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儿童肥胖症
细胞病理学
细胞内分泌
-
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也逐年增多,我国7-18岁男女学龄儿童少年的肥胖检出率从1985年的0.63%、0.60%上升至2000年的6.66%、3.52%,15年间分别增长了9.6倍和4.9倍。1995-2005年广东省男女学生肥胖检出率也出现迅速增长,分别从1995的0.08%、0.11%,上升至2005年的1.67%、1.05%。儿童期肥胖同成人期肥胖一样具有多种健康危害性。它是儿童期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综合症、脂肪肝、2
-
女性职业瓶颈分析——以XX公司为案例
-
作者:
谢君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玻璃天花板
女性职业发展
性别刻板印象
组织文化
-
描述:
在当代社会,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女性的职业角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女性尤其是中层职业女性的职业发展却没有预想中好,在向高层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为她们遭遇了“职业发展玻璃天花板”(即“Glass Ceiling”,本文又称“职业发展瓶颈”)。本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应用女性研究的相关理论、组织行为学的理论、领导力理论,通过对XX公司女性职业瓶颈现象的分析对女性职业瓶颈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影响和解决方法进行了研究。原因方面,主要对性别刻板印象等引起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
从走婚视角看旅游发展中摩梭男性文化身份之嬗变
-
作者:
魏雷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男性性别文化旅游文化影响
摩梭人
走婚
-
描述:
旅游的发展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以来是我国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主人社区的性别角色关系是组成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对两性角色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旅游性别研究着重关注女性角色,但作为两性关系中重要的男性部分却被忽略了。这种忽略使社区旅游发展中作为整体的两性性别角色的研究显得有所缺失。 在滇西北泸沽湖周边的摩梭社会中,男性具有与主流社会男性不尽相同的文化身份。运用旅游地实证研究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文探讨旅游发展对摩梭男性文化身份的影响。 通过对摩梭社会两性分工模式与主流社会两
-
膳食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影响的研究
-
作者:
张波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随机对照试验
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横断面研究
膳食
-
描述:
2005年,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已成为全球占首位的死亡原因,在全年总共5,800万的死亡人口中,30%死于心血管疾病。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CVD已成为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目前已占总死亡人数的近40%。大约80%的冠心病可以通过坚持健康饮食、保持正常体重以及合理运动来预防,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提出的高胆固醇血症膳食疗法包括每周不小于2次的鱼、每天至少250g低脂奶、400~500g的蔬菜和每周2个鸡蛋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多吃蔬菜水果
-
地域社会中的女性结社——云南大理白族下关镇大关邑“莲池会”个案研究
-
作者:
木薇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结社——会
白族
民间信仰
-
描述: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和社会结合的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地点——云南大理大关邑村,以白族村落中“莲池会”和“启善洞经会”这样两个单一性别的民间信仰组织为切入点,结合笔者为女性研究身份的前提下,运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关注她/他们在家庭和村落中的结社活动,在“结社”的范畴之内,寻求女性内部(莲池会)——男性(洞经会)——家庭——村落的联系性,侧重描写白族村落社区中“莲池会”的一系列的民间信仰的结社活动来突出白族老年妇女的群体整合,并以此阐释在以父权制为主导和汉文化高度传播的白族社会中,老年妇女是如何在本主信仰所界定
-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的觉醒
-
作者:
乔素玲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教育
中国教育史
女子教育
妇女教育
-
描述:
本课题旨在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的觉醒进行研究,探讨教育对女性性别意识、人格、知识水平和社会角色的影响,从而证明教育对于提高女性素质及其社会地位的重要作用,为实现男女平等提供历史借鉴。 绪论简要回顾了近代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的研究概况,指出已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 >> 详细
-
民主化浪潮与波兰妇女权利的变化(1980-2003)
-
作者:
zuzanna
kolucka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团结工会
波兰
民主化
妇女权利
-
描述:
本文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对比波兰专制政权崩塌(1980年-1989年)和民主转型(1989年-2003年)这两个时期国家对妇女权利的介入和反应的不同。第二是总结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分析的领域包括就业、参政议政、生殖健康和消除针针对女性暴力等。本文发现,波兰民主时期早期的政府对女性就业和参政议政这两个领域的介入比较有限;在消除针对女性暴力方面政府做得较好;在生殖健康领域却发生倒退。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民主转型时期妇女运动的缺失,在反对派的意识形态中缺乏女权意识以及波兰天主教在民主转型过程中占据了重要
-
妇联组织转型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分析
-
作者:
李宜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基本职能
社团组织
妇联
转型
-
描述:
中国的妇联组织是新中国成立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立60余年来,全国各级妇联组织在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开展妇女思想道德建设及和谐平安家庭建设、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加强妇联组织建设、深化妇女民间外交、发展妇女儿童慈善公益事业、推动“两纲”实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深刻的社会变革也逐渐明显:女性群体层次划分更加细化,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样化;民间妇女组织不断涌现,挑战着妇联的权威
-
1920~30年代的开平侨乡妇女——侨刊的视野
-
作者:
王静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1920
侨乡妇女
开平
侨刊
30年代
-
描述:
在中国海外移民过程中形成的侨乡,是中国较为特殊的乡村社会,在社会构成、经济构成、文化教育、居住形态、社会风俗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留守侨乡的侨眷生活形态也颇值得关注。在侨乡,女性因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男性大量出洋的客观形势而呈现出诸多与同时代的一般中国乡村妇女不同的面貌,她们在思想观念、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许多自身的特点。随着近代妇女运动的开展,更是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选择了广东省较具代表性的侨乡开平市为例,用以乡情为主要基调、能最原始的体现侨乡状况的近代侨刊为基本研究资料,对处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