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307 条
-
论澳大利亚女性文学的先驱
-
作者:
吴庆宏
来源: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先驱
澳大利亚
殖民时期
-
描述:
在由男性书写的澳大利亚文学史上,人们很难找到女性文学先驱的踪影,而她们实际却以强有力的笔调和朴实的语言,揭示了殖民地时期澳大利亚的社会现实,记载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为澳大利亚文学的奠基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文章旨在挖掘和再现她们及其作品的风采,并给予她们公正的评价。
-
一种声音的自我超越:再解《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纪颖
来源:
飞天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黑人群体
罗门
黑人女作家
民族文化
美国黑人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
黑人女性
自我超越
女性形象
-
描述: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着后学理论的完善发展,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以其独特的面貌崛起于美国女性主义批评界,成为美国文学批评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黑人研
-
隐忍与抗争——解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的声音
-
作者:
佘艺玲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声音
黑人女性
《所罗门之歌》
-
描述:
《所罗门之歌》在塑造男性主人公的同时,也刻画了一组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黑人女性形象。莫里森透析她们的声音,描写她们在男权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压抑和愤懑、隐忍与抗争,让读者看到黑人妇女为改变生活和命运而作的种种努力。
-
试论三位女性与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关系
-
作者:
曹培
来源: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螺旋上升
受挫
精神顿悟
-
描述: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通过三个重要的女性形象触发了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这种精神顿悟是一个逐渐酝酿的过程,三位爱尔兰女性的作用恰似加布里埃尔精神上产生化学反应所必需的催化剂。
-
浅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的生存状态
-
作者:
孙耀霞
刘玉儿
涂妩玲
来源:
金卡工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女性生存状态
-
描述:
维多利亚时期作家福斯特特别关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其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福斯特刻画了很多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她们所处的三种不同生存状态,揭示造成这种不同生存状态的深层次原因.
-
土地上诗一样的女子:论迟子健的乡土小说创作
-
作者:
彭书文
来源:
科教文汇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幻想
唯美
诗意
女性
-
描述:
在向来热闹的当代文坛上,迟子健从来都是低调的一个,但这并未影响她的优秀,她用她特有的那支优美温婉、充满诗意的笔给我们书写出一个温馨和美的乡村世界和一群已经不太常见的淑美坚强的女性形象。本文就主要从诗性、女性二个方面简单论述了迟子健的乡土小说创作。
-
论筱风小说的女性世界与梦魇色彩
-
作者:
陈芳
来源:
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筱风
神秘色彩
女性意识
-
描述:
筱风以朴实温和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具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剖析了当代女性在特定的时代中所持有的精神状态。同时,她也继承了志怪小说的写作手法,在似真似幻的意境中传达着深邃的道理,引领读者思考人性以及切身的问题。
-
接受美学视野中对《华女阿五》的多角度解读
-
作者:
章燕
陈爱敏
来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阶级
《华女阿五》
种族
-
描述:
文章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从种族、文化、阶级三个角度对围绕《华女阿五》的争论进行客观解读。指出作者黄玉雪塑造的通过个人奋斗获得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华裔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国文化,但评论界不少人认为她把具有多样性的华裔形象模式化了。文章就此争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并尝试给出客观的解读。
-
《八月之光》中女性人物的对比分析
-
作者:
郑苏英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性
宗教观
对比分析
人生观
-
描述:
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塑造了两位女性:莉娜与乔安娜。两人的个性、人生观和宗教观形成鲜明对比。福克纳通过乔安娜揭露并谴责了南方社会传统中妇道观对妇女人性的压抑与摧残,通过莉娜表现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表达了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
-
析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典型命运
-
作者:
薛明珠
来源:
华章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文学
命运
原因
女性
-
描述:
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女性人物的作品。她们在这些作品中有着很重要的角色。在不同作者的作品中,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她们最后的命运结局也截然相反。这其中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和她们个人自身性格有关。同时女性在那个时代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使得她们的结局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