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28 条
-
明末清初女文人朱中楣研究
-
作者:
曹月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家国之思
朱中楣
才女文化
-
描述:
本文立足明末清初特定时代环境,选取其中有着特殊身份与经历的著名女性文人朱中楣为研究对象。文章一方面通过对朱中楣特殊的生存状态的关照,展示女性探寻和发现自我的心路历程,探寻时代在女性身上留下的印记。另一方面通过对朱中楣作品的解读来观照她的生存处境,探析作品艺术特色,剖析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生命真相。文章具体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前三章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朱中楣的生平经历进行梳理,通过勾勒其成长环境、探析思想性格、追寻文学活动轨迹对人物展开立体剖析,力图还原人物生活真相,解析人物思想情感。其中,第一章结
-
当代中国银幕中的女性形象与性观念
-
作者:
金润净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爱
道德伦理
中国
女性形象
-
描述:
今天,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国影片受到国际影坛的关注。这篇论文从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主题——人,尤其是女性的角度出发,结合传统与现代电影艺术的理论和方法,在大量、细致的角色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电影女性主题的发生、发展,并试图以此对中国电影的走向世界作出预示。本文除前言、结语外,包括四部分内容,分见第一、二、三、四章。 第一章综述社会历史变革对女性形象变迁的影响,特别指出当代女性银幕形象不同于以往之处。 第二章具体分析了不同女性形象承载的不同历史文化内涵。第一节论述了影片
-
阿卡狄亚还是伊甸园:论霍桑长篇小说类型化女主角的设置
-
作者:
袁丽红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霍桑
类型化女主角
伊甸园
阿卡狄亚
-
描述:
霍桑在创作中有重复使用类型化女主角的倾向,尽管各长篇小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能看到双线女主角的痕迹,国外论者分别称之为“黑发小姐”和“金发少女”系列。基于作家对于救赎主题的执着,他在设置这两类女主角时,往往注重她们在解决罪与救赎问题时发挥的不同作用,而她们的结局分别对应的两类乐园,则取材于另一组原型——“阿卡狄亚”和“伊甸园”。在设置黑发小姐形象时,霍桑强调其美貌、情欲和开放性,对于金发少女,则强调纯洁、婚约和封闭性,这分别与作为田园牧歌主题的“阿卡狄亚”、基督教圣经原型的“伊甸园”在特征上是一一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羞感缺失
-
作者:
刘映红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缺失
羞感
女性
重建
-
描述: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女性羞感缺失的现象、原因以及应对方式等问题。首先对羞感进行界定,指出:“羞感”,是指从“进献”的本义而来的某种位置的不均等,并且使这种不均等内化到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人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进而产生人的一种本在的不“平衡”和不“和谐”。羞感和美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羞感可以说是美感的起源,是快感至美感的桥梁。女性的羞涩是有极大的魅力的,女性的羞赧被认为是纯真心灵受到性的诱惑的表现,但女性的羞感更多的包含着伦理和道德的因素。其次,二十世纪女性羞感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从对“五四”时期
-
一个觉醒却孤独的灵魂——《觉醒》之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顾群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觉醒》
凯特·肖班
女性主义
-
描述:
凯特·肖班(1850-1904)是十九世纪末活跃于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1899年她的代表作《觉醒》一经问世,即在当时的评论界掀起了惊涛骇浪,遭到了几乎是一边倒的全盘否定。凯特·肖班在备感失望之余,身心俱疲,甚至含怨就此辍笔。然而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人心,《觉醒》一书因其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而被女权主义文评家重新发掘,视若珍宝,甚至被推崇为美国女性文学的扛鼎之作,跻身美国文学的经典之列。随着小说命运的逆转,小说作者肖班本人也声名鹊起,她对女性身份的深度质疑,对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警匪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刘姝彤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匪徒
女性意识
香港警匪片
女受害者
女警察
-
描述:
香港警匪片作为一个璀璨的电影类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为了便于研究,该论文将这些女性形象按其身份特征归纳为女警察、女匪徒和女受害者,她们是香港警匪片里最常见的三大类女性形象
-
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以南京市五所高校为例
-
作者:
刘静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业
创业教育
女大学生
-
描述:
面对日益突显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力争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扶持女大学生就业的新举措。近年来,随着我国创业政策的相继出台与创业氛围的日益浓厚,女大学生已逐渐
-
九十年代女作家小说中的爱情书写研究
-
作者:
韩梅梅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十年代
女作家
爱情书写
小说
-
描述:
九十年代在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女性地位的提高,这一阶段的女性文学一片繁荣,而在女性文学中,爱情书写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所以,研究九十年代女作家小说中的爱情书写有利于我们了解整个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的概貌。首先,论文第一章研究了九十年代女作家小说中爱情书写的生成背景及整体观照。生成背景的第一个方面探讨了九十年代女作家创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指的是国家重视女性创作、社会出版机构的支持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挑战主要指的是九十年代商业模式和男权观念。生成背景的第二个方面探讨
-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张建红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解构
女性意识
《纯真年代》
新女性
-
描述: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华顿留下了许多的作品,包括19部中长篇小说和11本短篇小说集。《欢乐之家》、《风土人情》和《纯真年代》被认为是她的三部长篇代表作。华顿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她所熟悉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并对其社会传统、习俗,道德和价值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作为美国普利策奖的获奖小说,出版于1920年的《纯真年代》代表了华顿小说创作的高峰,并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和不断关注。在小说中,华顿从独特的女性
-
从《他们眼望上苍》和《紫颜色》看黑人新女性形象塑造
-
作者:
蒋曙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紫颜色》
赫斯顿
沃克
《他们眼望上苍》
黑人妇女形象
-
描述:
在美国小说中对于黑人妇女的传统描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黑保姆,黑情妇和不幸的混血女郎,这些固定不变的典型黑人妇女形象没有一个是正面的。在对黑人妇女形象的描写由被动的固有模式走向更为正面、更为复杂,以其真实的面貌展示于美国文学的历程中,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具有过渡性的作用,它标志着黑人妇女形象由固有模式转向个性化的开始。
《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小说于1937年出版。在这部小说中,赫斯顿打破了卑贱的黑人妇女形象的固有模式,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妇女形象,小说为当代黑
<
1
2
3
...
9
10
11
...
21
22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