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6917 条
-
西方形象在近代文人诗词中的策略性应用——以高旭为例
-
作者:
杨理沛
来源: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and Global Business Management(ISSGBM 2012)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心理诉求
文学转型
价值判断
西方形象
高旭诗词
-
描述:
高旭与近代中国的风云演变紧密相连,他在诗词中择取与言说的西方形象,并不是源于欧美的直接经验,更多是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化的西方知识,主要包括先进的西方政治形象、志士仁人及开拓者形象、理想化的新女性形象、秀美的自然风物与淳朴的风俗民情、瑰丽雄奇的富士山等。他突破古典诗词的局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智慧地利用中日两国相似的文化背景,曲折地表达了晚清知识分子在中日关系逆转中反观自我的苦闷与焦虑
-
绳文文化的陶制土偶雕塑纹饰:新的研究方法
-
作者:
OlgaDanilova
陈思
来源: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陶制土偶雕塑是日本列岛新石器时代绳文文化的著名遗物.土偶在本州北部和中部及北海道西南部的绳文时代中期、晚期和末期遗址中多有发现.科学家认为土偶雕塑是一种多功能的器物.它们可能会被作为生殖崇拜(女性形象),在萨满仪式中作为沟通世俗世界与鬼神世界的媒介,在葬礼上作为存放逝者灵魂的容器.大部分的土偶雕像的装饰性纹饰以各种技巧制作——浮雕补花细工、阳刻、阴刻、凹线、几种压印纹、竹杆印纹、绳线纹.一些研究者把土偶上的纹饰解释为几种人体装饰——刺青,刺痕,用染料上色.一些观点认为土偶的纹饰是古代服装的细部(Dubre
-
审美之维——1928——2008年《蚀》的接受研究
-
作者:
陈思广
来源:
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1928——2008年
《蚀》
接受研究
接受视阈
既定视野
接受视野
-
描述:
80年来《蚀》的接受分为三个时期:生成期(1928——1941)、转向期(1951——1963)和深化期(1979——2008)。生成期《蚀》接受的成就在于文本的时代性与人物的心理刻画为众多接受者所公认,成为《蚀》的既定视野。转向期《蚀》的接受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展开,官方导引与文学史视野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但《蚀》的接受不仅没有多少推进,反而有所后退,历史的教训意味而深长。深化期《蚀》的接受在"时代女性"形象以及政治隐喻与艺术表达的定向及具体化上取得突破,形成既定视野,但一些有待实现的接受视野同时也面临
-
封建礼教牺牲品 千古悲剧杜十娘
-
作者:
张战备
来源: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高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中的名篇。它以曲折的情节、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执著追求真挚爱情的女性形象——杜十娘。在学习这篇小说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杜十娘不早点把百宝箱拿出来,为什么要自寻短见,她可不可以不死。这个问题涉及到杜十娘的性格及生活理想,是理解小说的一个关键。要分析杜十娘的悲剧命运,首先要清楚她为什么喜欢李甲。小说中的李甲聪明、儒雅、温柔,对杜十娘照顾有加
-
行走的风景——茅盾小说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
-
作者:
丁筱青
来源:
矛盾研究——第七届年会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曹万生先生曾认为:"中国资产阶级的现实处境和未来走向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基本母题。"~①确实,在茅盾小说中,除了闪亮、生动的时代女性形象,最突出、鲜明的要数民族资本家形象,在三十年代以后直到通常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塑造民族资本家形象几乎成了茅盾的一种专利。纵观茅盾的中、长篇小说,自1931年的《子夜》开始,到1938年的《锻炼》,有七部较重要的作品涉及到民族资本家,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活跃在中国新民
-
马克思主义与茅盾创作
-
作者:
方铭
胡程
来源:
纪念茅盾诞生95周年、逝世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茅盾对于西方文化与思潮的接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和指导思想。从"为人生"的文艺观到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无产阶级文艺观即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观,有一个发展过程。茅盾的小说创作遵循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理,作为文化的积淀物,首先具有时代史诗的品格,积极地反作用于中国的社会和革命历史。茅盾以他的杰出的长篇小说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础。资产阶级群像和系列女性形象的塑造,是茅盾研究化解马克思主
-
秦观与周邦彦恋情词比较研究
-
作者:
汪鑫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秦观
艺术技巧
周邦彦
恋情词
情感内涵
-
描述:
秦观与周邦彦是词坛上颇具代表性的两位言情大家,二人恋情词作风格相近,皆偏于婉约;本源相同,皆远绍花间、尊前,近取柳永。但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个性修养,他们的恋情词作又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从情感内涵、女性形象和艺术技巧三个方面对二人恋情词的异同作比较研究。情感内涵上先从纵的方面对秦观与周邦彦恋情词的情感历程作一梳理,可以发现二人恋情词作的情感内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早期的恋情词都是年少应歌之作,词作内容浮艳轻薄,没有深层的内在意蕴。但在经历的仕途风波和人世坎坷后,他们的恋情词作情感上也渐趋真挚,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