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那些年的知识分子
作者: 林筠昕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写作危机   死亡意识   知识分子   人民大众   女性形象  
描述: 张贤亮是“文革”以后归来的作家中很活跃的一位,本文集中讨论了张贤亮80年代发表的三部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试图从时间脉络里梳理张贤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所折射出的时代印记,在风起云涌的80年代的不同的时间里对于同一段历史书写的差别。写于80年代前期的《绿化树》中,知识分子还未完全脱去对劳动群众的崇拜与对自身价值的怀疑,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最后还是由外力介入所破坏,张贤亮还是小心翼翼地企图在赞美劳动崇拜生命力与对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确认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而
《金瓶梅词话》中妻妾形象及其家庭伦理
作者: 王晖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庞春梅   金瓶梅词话   李瓶儿   家庭伦理   吴月娘   潘金莲  
描述: 《金瓶梅词话》将市井女性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并通过西门庆家庭众妻妾的形象展示出了《金瓶梅词话》所描写的晚明时期的家庭伦理。其中具体就伦理制度、立嗣观念、婚姻文化和两性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阐释。全文共分八章:上编第一章,官僚家庭的出身背景的吴月娘所具有的世俗与传统交织的性格特征形成了情欲压抑下的扭曲心理。上编第二章,在炎凉尘世中随波逐流的潘金莲,以她善良、凶恶、嫉妒、怯懦、抗争、妥协等矛盾的性格特征及她情欲放纵的变态心理。上编第三章,四次婚姻的坎坷追寻,使富艳、温厚、痴情的李瓶儿苦苦追求着她内心的幸
林纾对狄更斯小说的文化改写:以《大卫·科波菲尔》为例
作者: 张婷   来源: 人民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狄更斯   翻译   林纾  
描述: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林纾是我国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第一人,也是翻译狄更斯作品的第一人。从1907至1909年,林纾和魏易合作,先后翻译了狄更斯的五部小说:分别是《滑稽外史》(现译为《尼古拉斯•尼可贝》)、《孝女耐儿传》(现译为《老古玩店》)、《块肉余生述》(现译为《大卫•科波菲尔》)、《贼史》(现译为《奥利弗•退斯特》)、《冰雪姻缘》(现译为《董贝父子》)。 本文通过对林译本《块肉余生述》与原作《大卫•科波菲尔》进行对照阅读,试图发现翻译文本与原
论二十世纪昭君的审美形象
作者: 王平   来源: 三峡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族国家意识   女性意识   昭君形象   昭君文化  
描述: 王昭君作为历史上著名女性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史、野史、诗词、变文、戏曲、民间传说、小说、影视等等,两千年来,对她的演绎不绝如缕。然而,纵观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昭君形象,古今发生了显著变化。本论文将二十世纪昭君的审美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文本入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二十世纪昭君形象的主要类型,揭示昭君古今形象新变的原因和意义。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简要梳理历史上的王昭君与二十世纪以前文学中的昭君形象。分别从史书和文学作品两大角度进行概括,史书中的昭君形象略显单一,文学作品中的昭君形象丰富多彩
《凯瑟琳的故事》翻译报告
作者: 徐颖懿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译者素养   凯瑟琳·海斯   萨克雷  
描述: 笔者所翻译的内容是《凯瑟琳的故事》这本书的节选章节,该书的翻译任务是河南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翻译项目的一部分。该书的翻译由笔者和另外三位同学合作完成,笔者负责的是本书第一章节的翻译。《凯瑟琳的故事》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的作品。此作品于1839-1840年首次发表在《弗雷泽杂志》上,该作品主要讲述了凯瑟琳·海斯的故事:由于被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所迫,凯瑟琳·海斯谋杀亲夫,1726年,她在伦敦刑场被施以火刑。凯瑟琳·海斯是萨克雷著作中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之一,她是英国维多
唐人街英雄与西方骑士的交锋: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作者: 刘珊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权利关系   《扶桑》   男性形象   性别支配   文化霸权   严歌苓  
描述: 近年来,新移民文学迅速发展,并在海外华人文坛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作为北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之一,严歌苓在她的代表作《扶桑》中以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史诗般的语言展现了旧金山第一代华人移民的辛酸历史,它的英译本成为2001年《洛杉矶时报》年度十大畅销小说之一,并被誉为“海外华人史诗的第一部”。目前国内外评论界对《扶桑》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说同名女主人公“扶桑”身上,而对小说的两位男主人公—华人男子大勇和白人男孩克里斯,则尚未有深入或系统性研究。严歌苓一方面赋予她笔下的男性形象丰富的文化政治含义,
论严歌苓的长篇小说
作者: 郭晓辉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故土题材   移民题材   女性言说   文化沉思  
描述: 严歌苓,一位执着的海外华人书写者。她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把握,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和感悟;将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恰如其分的融入到自己跨越中西两种文化经验的写作当中,使得她所创作出的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都透露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她的这种文字书写也引起了海外和大陆内地很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加以深入研究。本文是以作家严歌苓在留美初期、旅居非洲时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将这两时期的长篇小说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以严歌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不同身份女性的生存状态、生命活动、心
灵魂的堕落 希望的虚无:论曹禺代表作中男性形象的文化意义
作者: 孟杨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物心理   男性形象   家族与男权文化   精神性格   五部代表作品  
描述: 自从话剧这种“舶来品”传入中国的那刻起,众多的剧作家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文本创作与艺术革新。直到1934年《雷雨》的问世,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才真正走向了成熟。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曹禺在《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以及《家》这五部代表作品中完成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举,特别是他所塑造的那些优秀的戏剧形象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那些善良坚韧、执着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让人们看到了这位中国的戏剧大师深厚而精湛的创作功力。然而在曹禺的笔下同样也存在着一群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他们是一群篆刻了旧中国封建思想
两位“致人性于全”的伟大作家:鲁迅与莎士比亚
作者: 高晓丽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性主义   悲剧中的人性   人道主义  
描述: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大师,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这两位伟大的文学家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在他的大量作品中都提到过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在精神上存在着多层面的相同。他们各自笔下都塑造了高大而无畏的英雄形象,特征鲜明的悲剧形象,各具特点的女性形象等。在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悲剧精神等方面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一致之处。论文主体主要是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从鲁迅与莎士比亚的关联,个性主义比较,人道主义精神比较及他们悲剧中的人性色彩这四个方面进行阐释。论文第一部分主要阐释鲁迅与莎士比亚两位人文主义者的关联。这
莎士比亚戏剧中圣徒式人物形象研究
作者: 李媛媛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圣徒式   功能性人物   心理性人物   莎士比亚戏剧  
描述: 莎士比亚戏剧属于伊丽莎白时期的世俗戏剧,虽然重在宣扬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思想,但是由于文化渊源继承性,人文主义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仁慈、博爱、宽恕”及注重人的性灵和道德完善等道德观念。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亦有基督教道德观的体现,不仅仅是体现在圣经典故的化用和宗教主题上,还体现在一些宗教意味浓厚的戏剧人物言行上。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往往都是些虔诚的基督徒,这类具有圣徒精神的虔诚基督徒,或是修道士牧师,或是贞洁的女性形象,都传达出了作家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探索。本文有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引言主要是梳理本课题的国
< 1 2 3 ... 1670 1671 1672 ... 1690 1691 169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