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王石、田朴珺疑似订婚?
作者: 关敏薏   来源: 南都娱乐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秋初,天气高爽,娱乐圈又添新喜事。一直以来曾数次传来婚讯的王石、田朴珺终于落实“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之约,疑似于7月份在伦敦订婚。情侣决定携手共度人生,总是花好月圆的赏心乐事。我刊独家披露订婚始末,并邀约准新娘田朴珺接受专访,面对恭喜,她表示非常感谢,同时也直言:“目前的重心都在工作上。”她与王石的恋情一直是大众的关注焦点,特别在2012年年底关系刚曝光之际,舆论中有各种说法……纷纷扰扰之下她用行动回应一切,做演讲、写专栏、出书、担任制片人,致力于展现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中西视角下的战争叙事——以二战题材影片为例
作者: 王中栋   来源: 视听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西视角   二战   影像叙事  
描述: 二战结束以来,电影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二战历史题材的优质影片,不论是直接还原残酷战争场面的战时影片,还是描绘战后世界各地人民重建家园的影片,都以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视角进行深刻的战争反思,体现出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形式和创作理念。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影像叙事的自由化和模式化,女性形象的淡弱化和深刻化,主题思想的个体化和民族化,中国战争题材影片的创新突破。通过分析中西方二战题材影片在叙事方面的异同,为国产影片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发。
封建祭坛上的牺牲品——试论《孔雀东南飞》中人物的悲剧根源
作者: 董景团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 刘兰芝是长诗中最为光辉的女性形象. 美丽勤劳、知书达礼. 对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许多资料把焦母和刘兄当做反面的封建家长给予批判,认为他们才是直接导致刘焦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逼迫他们走上绝路. 而我认为分析人物要将其放入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和事件事实中从作品的主题及深层的社会原因上考察,真正造成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在于封建意识、封建思想无形地杀人.
“好侏儒”:沟渠里的明月
作者: 萧晓红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身份意识   王安忆小说   侏儒   小说世界   形象分析   作品   沟渠   女性形象   文本世界  
描述: 在中篇小说《神圣的祭坛》里,项五一先生自吟自诵道:“从现在起,要做一个好侏儒。”正如人物所宣称的,王安忆笔下的男性不能称作男人。从世俗话语的角度来看,无论从单薄、青涩的外表到敏感、懦弱的内心,都与“太阳”的形象相去甚远,不再壮硕和强悍,不再有任何层面上的所谓支柱般的力量。他们都明显地缺少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力量和特征,而恰如他们自我命名的“侏儒”。只要对王安忆作品有一个稍微完整的阅读,我们都不难发现,在她的文本世界里,男性的身影是那样的模糊不清,晦暗不明,难得有正面的亮相。王安忆笔下的男性就像是由女性延引出来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意义
作者: 焦瑜   来源: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至情   悲剧   杜丽娘  
描述: 被列为中国文学五大名剧之一的《牡丹亭》,以其深邃的思想意蕴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驰名中外,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那么《牡丹亭》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构思在剧中刻画了一个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新的女性形象杜丽娘——一个“至情”的化身。汤显祖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通过她的人生经历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结局。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审美领域里把“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表现了人类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主持人语
作者: 兰坡   来源: 诗歌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曾蒙   应文   情感力量   地理景观   自然万物  
描述: 曾蒙在诗歌里展开一幅雄奇的西南高地景观长卷:浩瀚的大江,斑驳的光影,岸上凋落的树叶、花朵,然而这些并非仅仅是地理景观,更是由诗人所创造出来的心灵幻象,它们以一种崇高的超越性力量,映照出人世的卑琐与个体生命的有限。许敏的《时光之碑》是一组动人心弦的母亲颂歌。诗作回顾了母亲半个世纪的生命时光,饱含深情地呈现出一个苦难而坚韧的女性形象。诗作的成功在于充沛的情感力量和在抒发与呈现之间恰到好处的平衡,还在于由母亲形象生发出的对人世、生命、时光与命运的丰富而深沉的感慨。
后殖民语境下构建中国文化身份
作者: 张树艳   来源: 前沿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后殖民主义   构建  
描述: 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为研究手段,以三位流散作家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的作品为例,通过分析三位作家的文化立场与作品选题来研究他们的文化身份焦虑;通过分析作品艺术手法上的中国特征来研究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方式;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析作品中树立的中国女性形象来研究他们的中国文化身份。构建方式:"他者"认同、文化身份主体阐释书写、"混杂"改写三种方式。三位作家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下构建文化身份,破除了东方主义话语,同时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直面农村现实的底层抒写——简论宫林的中短篇小说创作
作者: 朱刘霞   来源: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底层抒写   留守农民形象   宫林   儿童视角:女性形象  
描述: 宫林中短篇小说塑造的底层农民形象,立足于周口农村的乡土人情,直面农村现实的底层抒写,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时代性。宫林的小说大量采用了儿童视角的叙述方式,一方面作家保持了与成人世界的疏离,最大限度地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成人世界的荒诞与冷酷,使文本具有较大的张力和阐释空间。小说中塑造的农村女性形象,不仅要承担生活的责任,还要忍受传统文化中来自男性的压迫和奴役。在当前时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道德的温情与美好已经分崩离析,作品中农村留守农民的形象反映出人性的困顿与裂变。
圣洁的天使: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作者: 许红   来源: 雪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狄更斯   儿童形象   特点  
描述: 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他在小说中曾经塑造过各种人物形象,有女性形象、儿童形象等,本文主要分析了狄更斯的小说中的儿童形象的特点。儿童形象永远都是作家内心及作品中最柔软的部分,他们是圣洁与纯真的象征,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中心。狄更斯塑造的儿童形象中有他儿童时期的影子,在儿童时期,他曾饱受折磨与摧残,但是从这些儿童形象中仍然能够体会到希望的存在,从他们身上反射出来的人性光辉是他的小说中最明亮的地方。
京剧传统剧目《红鬃烈马》中王宝钏人物形象的分析与定位
作者: 时菲菲   来源: 戏剧丛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析   追求爱情   京剧   社会意义   艺术作品   传统剧目   定位   政治意义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描述: 在艺术作品的解读过程中,由于立论角度不同,众多批评者对同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定位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关于京剧传统剧目《红鬃烈马》中王宝钏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与定位,许多批评者持有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人认为该剧旨在褒扬王宝钏大胆追求爱情、无视钱权、对家庭忠贞的优秀品质;另一些人则认为,褒扬只是表层现象,批判封建社会三纲五常对女性的压迫才是作品反映的更深层意义.特别是后一种旨归,将薛、王故事主题深化,使得此故事更具社会和政治意义.只是,笔者对这种掺杂过重过浓的政治和社会意
< 1 2 3 ... 1629 1630 1631 ... 1690 1691 169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