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开放的女权主义观
作者: 胡俊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观   托妮·莫里森   女权运动   黑人女性   白人女性  
描述: 从女权主义视角研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人物和白人女性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莫里森的女权主义观。从最初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柏油娃》里刻画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间的疏离,到《宠儿》中呈现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间的互助,直至最后在《天堂》里书写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的姐妹情谊,莫里森经历了对女权主义的质疑到期待,表现出一种开放和建构中的女权主义观,这也是她对女权运动发展的期待。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
作者: 王英英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斯皮瓦克   身份   后殖民女性主义   黑人女性   《所罗门之歌》  
描述: 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这一视角来分析《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身份和主体性的重构,从而为这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她能够以特有的视角来审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并以小说这种形式来关注和记录黑人女性的命运。后殖民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由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强调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尤其是第三世界女性的呼声和诉求。《所罗门之歌
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解析黑人女性的“笑中带泪”
作者: 向燕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   形象   身份   历史   马克·吐温   黑人女性  
描述: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女性形象,而《一个真实的故事》却完全围绕着一个叫瑞奇尔大娘的黑人女性展开,凸显了马克·吐温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黑人女性的同情。本文将从历史、形象、身份和话语四方面来分析黑人女性在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笑中带泪",即虽然她们经历了惨痛的过去,依然对未来抱着希望,笑对人生。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崔东琦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迪伊   黑人女作家   美国黑人文学   黑人女性   白人社会   形象分析   白人文化   黑人文化   艾丽斯·沃克   民权运动  
描述: 引言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是当代美国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女作家,是美国黑人文学和女性文学的领头人物,在美国当代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艾丽斯·沃克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个黑人佃农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亲身经历了黑人在白人社会中受到的种种歧视以及求生的艰难。严酷的生活条件赋予了她极强的反叛精神
从《紫色》中黑人女性形象探析沃克的“妇女主义”
作者: 蒋会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主义   黑人女作家   经济独立   《紫色》   黑人女性   黑人小说   威廉·福克纳   黑人男性   男权主义   马丁·路德·金  
描述: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男性无论在权势、地位还是思想、政治等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制定法律、统治国家、维持秩序,甚至发动战争。女人永远处于被支配地位,即使在历史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历史舞台上也只是优雅的点缀或者惊鸿一瞥、灵光一现。男人往往与权力、金钱
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形象的重构
作者: 丁涵   高文晏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地位   黑人女作家   赫斯顿   女性意识   新黑人   黑人女性   女性形象   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   珍妮  
描述: 赫斯顿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是美国众多黑人女作家中争议颇多的一位。她有谜一样的人生,让人无法解答。她一生都致力于黑人传统文化的整理与保护,《他们眼望上苍》是她毕生四部小说之一,也是她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这部作品打破了男性主导文学世界的传统,标志着黑人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在黑人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成为世界公认的黑人文学经典。它在打破美国黑人文化歧视、振兴黑人文学的过程中意义非凡。
探析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女性成长
作者: 王莹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黑人女作家   创作特征   三部曲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性   长篇小说   爵士乐   女性形象   创作思想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可谓是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的风云人物,她主要以长篇小说著称,1993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纵观莫里森所创作的众多长篇小说,其呈现出一个显著的创作特征,即黑人女性是其关注与书写的主要对象,莫里森通过作品毫无保留地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社会上所承受的遭遇与困境。《宠儿》《爵士乐》《天堂》被称之为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在这三部曲中鲜明地体现了上述创作特征。小说中的黑人女性是一个兼具独特性与代表性的群体,
黑人妇女主义的彰显:《外婆的日用家当》评析
作者: 刘颖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主义   彰显   母亲   文学创作   黑人女性   小说集   作品   美国黑人   女性形象   艾丽斯·沃克  
描述: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黑人女权主义者艾丽斯.沃克早期的一部作品,收入在作者1973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寻找母亲的花园》里。《外婆的日用家当》一文虽然没有宏大、激烈的场面描写,但是却通过一个普普通通的黑人家庭中母女三人的一次会面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艾丽斯.沃克通过短篇小说集
论《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民族观
作者: 宋清涛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非洲文化   所罗门之歌   黑人女性   露丝   白人社会   《所罗门之歌》   寻找自我   拉特   黑人文化  
描述: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男性,然而整个小说却紧紧围绕着对女性人物的巧妙刻画。Harry Reed认为奶娃的寻根历程是"被他的女性关系所支撑。黑人女性所给予他的爱、支持、引导甚至拒绝都是他得以迅速成长起来的主要因素"(54)。在这些女性的帮助下,他由一个顽固、盲目、傲慢又追求物质的年轻人,变为
解构《紫色》之宗教观
作者: 李伟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反抗精神   宗教观   自我意识   爱丽丝·沃克   女性角色   紫色   黑人女性   小说   天主教  
描述: 一、引言1983年是爱丽丝.沃克的丰收之载,这一年,她成为首位获得普利策奖(小说类作品)的黑人女性。这份荣耀应归功于她笔下的传奇女性传记——《紫色》。沃克以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唤醒了不计其数的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与反抗精神,鼓励其在黑暗中英勇反抗种族主义和父权社会合力带来的双重压迫与桎梏。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