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浅谈《蛙》的获奖原因及意义
作者: 张茜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乡土   民间叙事  
描述: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姑姑"。从迎接新生命的医生到残害新生命的计划生育宣传员再到还原生命者,姑姑的命运依次展开。“转换了的历史语境和伦理叙事,最终让姑姑实现自我生命的终极救赎。历史与伦理的巨大悖论、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的生存状态,于中国特色计划生育国策的宏大叙事语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作品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精神分析学说的实践与超越:读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作者: 钱惠英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人性   精神分析   实践  
描述: 茨威格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中,娴熟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无意识与人格理论,精彩演绎了主人公在影响其一生的24小时里的奇特遭遇及其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又超越弗氏理论,展示了主人公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高尚情怀,塑造了一个纯真善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女性形象。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人格
作者: 王大千   杜成贵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柔   超越   理想男性   蒲松龄  
描述: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女性形象,于此相对应的,作者在创作中也用了大量笔墨创作出很多理想的男性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创作于蒲松龄的不同时期,散落在这部古典小说的五百多个篇章里,且性格各异,异彩纷呈,但都深深地烙下了作者的人生遭遇,以及清初的时代痕迹。
论“莎菲型”女性形象的爱情意识
作者: 王学智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莎菲型   爱情意识  
描述: 在与“五四”时期爱情题材作品的比较中 ,论文深入分析了“莎菲型”新女性形象“灵肉一致”的爱情至上观的本质内涵。认为 ,不是从现实的历史的范畴来写莎菲们的爱情追求 ,而是从生存本质的角度 ,从处于现实人生中人们的超越意识来写她们纯真美好的情怀 ,这是丁玲对“五四”以来爱情题材作品的超越
超越与媚俗:女性网站的尴尬
作者: 李婷玉   来源: 当代青年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媚俗   女性网站  
描述: 下,女性网站又存在其难以超越的媚俗性。本文尝试对女性网站建构的女性形象进行检视与勾勒,揭示女性网站存在的内在矛盾与冲突。
寻找之旅中的拉拉
作者: 姜海涛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欲   超越   日内瓦  
描述: 拉拉是《日瓦戈医生》中重要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是对日瓦戈形象的补充,而且作为 一位经历过苦难的女人,她也拥有自己的独立性与丰富性。她在苦难的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寻找、 自我超越,最终得到升华,她身上所特有的魅力和气质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
理性·抗争·超越:简·爱形象剖析
作者: 蔡燕   来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女性解放   抗争   理性  
描述: 在世界各地的父权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激起了轰轰烈烈的女性解放运动。许多文学作 品塑造了种种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简·爱》中的女主角简爱(Jane Eyre)一生中都在为自由、平等、独立和爱 情而抗争,她具有超越女性传统性格的特征。
认同 反抗 超越——《秀拉》中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
作者: 蒋欣欣   来源: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超越   黑人女性   认同  
描述: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描写了三位探寻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 ,揭示了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 :从认同男性主体意识到反抗男权社会再到超越女性传统命运
劳伦斯对性符号的超越
作者: 王锡明   来源: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符号   超越   人格的完整性  
描述: 劳伦斯一生都在努力探索男女之间怎样才能达到完满的婚姻关系,即男女双方肉体的和精神的完满结合,体现出他在性爱问题上的美学原则。因此,其作品对性行为的直接描写,也便是对性符号的超越。本文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劳伦斯的审美理想是要追求女性形象的完整的人格精神。
从批判到超越——张爱玲、王安忆城市小说比较论
作者: 姜红   来源: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都市   超越   批判   女性  
描述: 张爱玲、王安忆是执著于追求女性精神的两位作家,她们在城市的背景下抒写普通女性对自我的追寻。由于作者女性意识的不同,她们对城市的态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从批判自我到超越男权的发展。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