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觉醒】搜索到相关结果 103 条
-
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黄玲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觉醒
解放
女性的
女性主义
-
描述:
据我所知,直到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哪一个作家或评论家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作一个全面详细的分析。他们的评论或是关于反种族主义,或是关于该作品的艺术特征或写作技巧方面的探讨。现在在人们的意识的深处,人类社会仍属于父权制社会。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或不同地区的妇女仍需为了获得工作的权利、教育的权利以及婚姻的自主权而斗争,显然,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并需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我希望能作一个崭新的尝试——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该小说,以求使广大的读者能关注到该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女性意识的
-
觉醒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女性研究
-
作者:
崔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觉醒
女性自我意识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
描述: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整部小说就是露西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突破、有挣扎、有喜悦、也有困惑。本文意在解读露西是如何跨越那些可见的以及不可见的障碍,最终实现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
《妇女杂志》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徘徊
-
作者:
黄慧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杂志》
女性意识
觉醒
徘徊
-
描述:
运动的高潮与低落,也见证了近代在萌芽状态的女性意识在觉醒中徘徊的历史,其中《妇女杂志》的明显分期倾向就是表现之一.
-
清末民初女子文化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
-
作者:
蒋勇军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女性意识
文化生活
觉醒
-
描述:
封建伦理道德,还通过文化意识形态的耳濡目染的渗透,内化她们的价值取向,女性意识完全泯灭。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思潮像一声春雷,震醒了沉睡已久的女性意识,这对唤醒女性意识的觉醒,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
-
黑天使的觉醒:艾丽丝·沃克《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
作者:
胡松波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主义
觉醒
和谐关系
-
描述:
艾丽丝·沃克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很多作品来源于她的家乡—美国南部的佐治亚州,这些作品反映了在白人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下黑人妇女的生活,以及她们追求平等权利和个人完整生存的斗争。“书信体”长篇小说《紫色》是艾丽丝·沃克表达她独特黑人女权主义的代表作, 1983年沃克在她的论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妇女主义散文》中提出了“妇女主义者”这个词,沃克在她的论文集的前言中对“妇女主义者”下了定义,她指出妇女主义者是来源于黑人母亲民间使用的词语,用于训诫其女儿行为不要太“女里女气了”,而沃克对这
-
论五四女作家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
作者:
李路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作家
女性意识
觉醒
五四时期
-
描述:
到来。 现代女性文学的建构始于五四,与之同步的是五四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女性一直处于“他者”和“第二性”的地位,而她们想要从男权文化中心中突围,书写属于自身的历史话语,就必须站在
-
生死二元对立的超越——论凯特·肖邦的《觉醒》
-
作者:
万雪梅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
超越
觉醒
凯特·肖邦
-
描述:
一般认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的小说《觉醒》(1899)只是一部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它的意义远非如此。小说除了表现出浓厚的当代女性主义色彩外,越来越多的评论者发现
-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从《方舟》、《玫瑰门》到《紫藤花园》
-
作者:
罗婷
来源: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觉醒
嬗变
-
描述: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兴起于国门洞开、西方各种思潮纷涌而至的8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传入更促进了中国女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们更自觉地从女性视角观察现实人生、审视女性命运。然而,由于民族、文化
-
全文: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兴起于国门洞开、西方各种思潮纷涌而至的8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传入更促进了中国女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们更自觉地从女性视角观察现实人生、审视女性命运。然而,由于民族、文化
-
论亦舒小说女性人物的独立意识
-
作者:
黄菲蒂
唐亚芳
来源:
东方教育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意识
亦舒
觉醒
女性人物
-
描述:
亦舒塑造了聪明睿智、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群像,这些女性在逐步觉醒的过程中建立起独立意识,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作品中女性人物塑造突破了传统模式,以独立为诉求,以自立自强为途径实现自我拯救。
-
“张一曼”到底有没有觉醒?——电影《驴得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
作者:
俞香云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一曼
觉醒
《驴得水》
-
描述:
张一曼盲从孙校长,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把性放纵当作性解放,软弱没有反抗精神,她没有真正的“身体和意识的双重觉醒”。她的性放纵和自我牺牲其实分别是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性解放”和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自我牺牲”的一种误读。
<
1
2
3
4
5
6
...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