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精神家园】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何处是精神的家园——铁凝《大浴女》解读
-
作者:
李莉
来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原罪
救赎
-
描述:
在物质高度膨胀、精神日益失落的今天,小说《大浴女》围绕着“原罪与救赎”,展开了对精神家园的探讨。文中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通过她们的喜怒哀乐与人生选择,铁凝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
寻找精神家园:论玛丽莲•罗宾逊《持家》中的女性流浪者
-
作者:
于春元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与家
精神家园
女性流浪者
《圣经》流浪者主题
-
描述:
玛丽莲•罗宾逊(1943- )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她的处女作小说《持家》(1980)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并获得了多个重要文学奖项。在二十世纪众多描写女性话题及当代家庭生活的小说中,《持家》凭借其中男性形象的缺失、丰富多元的女性形象、女童叙事者的独特叙事声音和视角、诗性的语言和意境而跻身于美国当代文学经典之列。《持家》出版后不久,评论家们便展开了对其多种视角和维度的评论。然而迄今为止从未有人从《圣经》主题的角度来揭示小说丰富的宗教内涵和复杂的人性本质。事实上,玛丽莲•罗宾逊有着强烈的基督教信仰和对人性的
-
融入野地
-
作者:
冯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大地
融入野地
民间
-
描述:
本文试图论析的是张炜小说创作中所呈现的立足大地的民间取向,从三个方面(分三大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力图通过对张炜小说创作做出一个全面的描述以展现作家拥抱大地的民间情怀。此处根据张炜审视民间角度的转换,将其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此前的评论没有明确提出依据其民间视角的转换来分期。张炜早期基于个人的成长阅历、自我感情倾向,而非自觉的民间意识不经意间走进乡土民间世界,以女性形象展示乡土之美,以男性的思考维护着民间道义。以前的论者不曾把《一潭清水》、“秋天”系列与“芦青河时期”的作品划归在同一时段、并置在
-
论方方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美
-
作者:
周维
来源:
现代语文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方方
悲剧命运
女性形象
小说
-
描述:
方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深邃凝重的感情来关注女性命运,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并将女性命运放在了更广阔的历史和更真实的现实背景下思索。在她的文学创作中,方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她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有农村妇女、现代知识女性以及市井妇女。她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命运也是大相径庭。但是作为女性,她们身上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方方写出了她们共同的苦难,让我们在同情怜悯她们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悲剧的美感。不仅如此,方方还对这种悲剧命运的形成进行了探索,试图找出一个完整而又深刻的答案。更难能可贵
-
殖民阴霾下女性意识觉醒之路:解读芭拉蒂·穆克尔吉的《树新娘》
-
作者:
吴京京
孙妮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树新娘》
精神家园
自我身份
女性主义意识
芭拉蒂·穆克尔吉
-
描述:
性意识觉醒之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殖民时期以及后殖民时期几位典型女性的形象,反思其殖民背景下重建自我身份的历程,揭示其回归精神家园的强烈愿望。
-
孤独的探索者--试论陈染小说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黄树红
张伟平
来源: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新女性主义
孤独
先锋性
女性
-
描述:
陈染小说的女主人公一个个在孤独中寻索平衡于男性的精神家园,表现出"女性像头发般纷乱"的特质;她们沉迷于探究女性自身的心理奥秘和生理奥秘,真切地想为女性的生存打开另一扇门;她们执着的探索,具有先锋性、超越性和新女性主义的特征.
-
受难的灵魂追寻精神的家园—索尔·贝娄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
作者:
熊丽婷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家园
乌托邦
人物形象
精神危机
追寻
-
描述:
生命所系,在于灵魂。灵魂要有所归依,生命要有一个支点。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终止过对精神家园的探索和追寻。20世纪,现代人历经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平民百姓们生活陷入
-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
-
作者:
范志忠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精神家园
新时期
母亲神话
父权社会
父权制度
父权文化
女性创作
弗洛伊德
女性形象
-
描述: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范志忠西方女性电影及其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后现代文化语境。1971年发行放映的四部纪录片《成长中的女性》、《珍妮之珍妮》、《三生命》和《女性的电影》,标志着女性电影实践的开始;其后,诸如劳拉·穆尔...
-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
-
作者:
范志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精神家园
新时期
母亲神话
父权社会
父权制度
父权文化
女性创作
弗洛伊德
女性形象
-
描述: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范志忠西方女性电影及其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后现代文化语境。1971年发行放映的四部纪录片《成长中的女性》、《珍妮之珍妮》、《三生命》和《女性的电影》,标志着女性电影实践的开始;其后,诸如劳拉·穆尔...
-
回归女性生命的家园──论钟晓阳的《腐朽与期待》
-
作者:
朱立立
来源: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张爱玲
意识流小说
生命价值
乌托邦
言情小说
存在主义
作品
现代女性
女性形象
-
描述:
回归女性生命的家园──论钟晓阳的《腐朽与期待》朱立立香港著名散文作家兼学者小思女士(卢伟銮)曾经说过,钟晓阳的作品介于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如果读过晓阳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的作品,就会发现小思的看法是中肯而准确的。香港这座文化内涵复杂的现代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