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空间 】搜索到相关结果 61 条
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 概念
作者:
乔以钢
洪武奇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时间
空间
空间生产
生存性
描述:
女性主义理论隐含了空间 方面的诉求。这一点也反映在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实践中。本文在提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空间 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其生存性内涵,辨析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 和时间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空间 生产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窥探当时女性对“阴影”和“人格面具”的谬见
作者:
康蕊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
人格面具
空间
自我存在
阴影
描述:
《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篇小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代表作,吹响了女性思想意识解放的号角。伍尔夫呼吁女性的觉醒,鼓励女性大胆地说出所想所思,进行只属于女性的文学创作。文章回顾了伍尔夫有关女性文学创作的观点,并且分析了产生男尊女卑这一状况的诸多原因。文章深入探讨了伍尔夫提到的同时期女性存在的对荣格原型中“阴影”和“人格面具”的理解误区,正是由于这种误区的存在,才造成了当时女性对自我的困惑。
“可悲、可叹、可赞”-香港电影中底层女性真实书写
作者:
管晨蓉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真实
香港
空间
底层
女性
描述:
少数香港电影对底层女性形象与生存空间 的分析,表达对真实书写中的底层女性形象,指出并不为大众看好的那些香港电影恰恰
压迫与反抗——对《蝴蝶梦》的空间 批评
作者:
郝薇薇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蝴蝶梦》
反抗
空间
压迫
女性主义
描述:
。与此同时,自20世纪后期开始,受人文社科领域“空间 转向”的影响,空间 理论也逐渐成为批评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尝试将
《又来了,爱情》中空间 中女性的自我重塑
作者:
刘学云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又来了
空间
自我重塑
爱情》
描述:
的又一力作,主要讲述了边缘女性在重塑自我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压抑和困惑。以往对《又来了,爱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叙事技巧等方面,而本文试图从空间 的角度解读小说中女性人物的自我重塑问题。本文
在时间的牢狱中挣扎
作者:
黄卉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布兰奇
时间错位症
空间
疯狂
绵延
描述:
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以其擅长深入细腻地描绘女性人物的复杂心理而闻名于世。在其著名戏剧《欲望号街车》中,威廉斯成功地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女主人公布兰奇。对布兰奇最后的疯狂,国内外学者和批评家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本文应用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时间理论,试从时间观的角度对布兰奇疯狂的深层原因做一番探讨。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布兰奇分裂的自我。作为旧式南方淑女,布兰奇纯洁的心灵和她内心深处的欲望时刻在发生激烈的冲突。她很想保留淑女的纯
身体、空间 与性别:西北回族穆斯林女学研究
作者:
胡美娟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空间
性政治
穆斯林女学
身体
描述:
穆斯林女学是回族民办女子学校的通称,民间简称“女学”。女学最彰显的特点是身体遮蔽与空间 隔离,这些符号使女学与穆斯林女性一样,已成为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的关注焦点。西北地区作为回族的主要聚居区,民办女学
新时期的漂泊叙事与现代性体验:对空间 、时间、性别的家园体验
作者:
杨慧琼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时间
现代性体验
漂泊
空间
性别
描述:
自己的原初存在维度时间和空间 、以及建构的存在维度性别。鉴于中国式漂泊发生在新时期的晚期现代性进程中,对现代性漂泊的感受是现代性体验。本文聚焦于1978年以来的时段,采用了现象学的生命体验研究方法,灵活
镜头下的女性流动:电影中女性如何透过流动掌握空间
作者:
郭静宜
来源:
中原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经验
电影
空间
流动
女性
描述:
流動不僅是人類生存與社會存在的基本現象,亦是在全球化趨勢下的社會走向;擁有空間即握有權力的模式已漸趨改變, 現今社會中,流動能力的高低儼然與握有社會權力大小成正比,亦對應於掌握空間的能力;在過去,缺乏主動流動能力的女性,才符合當時社會規範中應有的女性角色,而這樣的主流價值也伴隨著大環境的變遷而開始被鬆動。 電影記錄人類歷史以及再現人類活動場域,反映出百年來的人們都市生活空間與經驗,可使觀者跨越時空界線,透過影像的流動而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環境有另一面向的解讀;相較於以往的女性研究直接以實質環境作為研究對象
《爱》的女性哥特解读
作者:
薛海波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节
女性哥特
空间
人物
恐惧
描述:
托妮·莫里森(1931-)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也是首位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是世界文坛上一颗格外璀璨的明珠,以她的作品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文学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托妮·莫里森思想深刻,她的作品彰显了她的种族身份和性别特征,在借助了种族与性别的同时又超越了它们,在两性和谐和文化融合的理想中促成黑人文化由边缘向主流位移。《爱》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九部长篇小说,成就了其写作生涯的巅峰,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期间的一个黑人海滨圣地的生活和爱情,讲述了一个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