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解读西方男权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军   高雪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作家   女主人公   美国作家   妇女形象   女性主义批评   解读   西方   女性形象   视角   男权主义  
描述: 一、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及其溯源在西方传统文学创作中,多数女性形象是由男作家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在作品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男性作家赋予的,女性成为被描述的对象、审美的客体或男性某种情感的载体。女性形象在男性笔下形成了两个极端:要么是复杂、丑陋、刁钻、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作者: 蒋智敏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薄伽丘   十日谈   女性角色   解读   中世纪文学   爱情故事   中世纪晚期   女性形象   西方文学史   男权主义  
描述: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非常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韵味在中世纪文学长廊乃至西方文学史中都无与伦比。《十日谈》中的女性形象大都年轻、美丽,纯洁且富有独立反抗精神和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读者在品读这部文学著作时,都能体会到当中那种清新醉人的情感。而中世纪晚
生态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刻画
作者: 崔玉琢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补锅   愤怒的葡萄   斯坦贝克   人鼠之间   乔德   胡安娜   底层人物   诺贝尔文学奖   生态主义   男权主义  
描述: 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大多通过对自然事物及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来批判社会现实。斯坦贝克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和简单明了的词句来创作文字,在他的一生当中总共创作了多部短篇小说和17部长篇小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斯坦贝克热爱从大自然中收集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并且习惯于将女性形象作为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隐喻,其作品多以当时
从《紫色》中黑人女性形象探析沃克的“妇女主义”
作者: 蒋会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主义   黑人女作家   经济独立   《紫色》   黑人女性   黑人小说   威廉·福克纳   黑人男性   男权主义   马丁·路德·金  
描述: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男性无论在权势、地位还是思想、政治等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制定法律、统治国家、维持秩序,甚至发动战争。女人永远处于被支配地位,即使在历史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历史舞台上也只是优雅的点缀或者惊鸿一瞥、灵光一现。男人往往与权力、金钱
弥漫着美好幻境的沉重:解读尤金·奥尼尔《天边外》中女性形象
作者: 胡晖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个女人   自主独立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   女性爱情   露丝   早期作品   一个女性   英美文学   男权主义  
描述: 露丝是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早期作品《天边外》中的女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学界颇有争议。究竟是柔情有加还是飞扬跋扈,是依附男人还是自主独立,许多人处于有所感知而又似是而非的理解状态。作家为我们创设出这样一个女主人公,其实是作家创作意识的一个独特呈现,也是作品风格特色的呈现。对尤金·奥尼尔《天边外》作品的研究,对我们研究英美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人公露丝具有的女性爱情意识在美国作家中,以描写女性为主的作品很多,《天边外》即是其中之一。尤金·奥尼尔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露丝既温柔可爱,又摆脱不了对男人的依
反抗与顺从:《都柏林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蔡文君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缘地位   娜拉   生活背景   乔伊斯   加布里埃尔   形象解读   埃米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   男权主义  
描述: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一部能够被普通民众所能接受并理解的作品,作品中所关注的是爱尔兰从1904年到1910年间女性的生活状态,其中更深层次地挖掘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女性生活中的疾苦。詹姆斯·乔伊斯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及无望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在《都柏林人》的故事中,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爱尔兰
“文革”时期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映象
作者: 吕力   李昌菊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宣传   市场经济体制   大发展   男女平等   中国海   宣传画   女性解放   女性形象   文革   男权主义  
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代替了市场经济体制,随之,商业海报也暂时退出了中国海报设计的历史,政治宣传画作为"宣传和教育人民,揭露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大众传播的最主流媒介。经过17年的发展,至"文革"时
电影《花木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高洋   窦克林   来源: 青年记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扮男装   电影   大众媒介   传统故事   叙事结构   女性自我   社会主体   女性形象   花木兰   男权主义  
描述: 电影<花木兰>以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为原型,讲述了一个传奇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善战保卫国家的故事.这部电影以花木兰这个女性形象为整部电影的重心,将其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并对其心理情感和社会生活状况做了深层次、多样化的呈现.
浅析《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以田小娥、白灵为例
作者: 白永斌   来源: 参花(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孝文   白嘉   白灵   男耕女织   徐先生   《白鹿原》   选择者   子霖   男权主义   求说  
描述: 一、田小娥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田小娥本来是一个大户家的女儿,对幸福生活也充满着期望,但是在封建礼教的眼里,田小娥是烂女人、坏女人,其自身力量的局限性以及封建礼教的残忍逼迫使她一步步沉沦,逐渐走向灭亡。从郭武举厢房中偷偷的初体验,到自"家"窑洞中的男耕女织、酣畅淋漓,经过种种困难,黑娃与小娥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这时,小娥感受到了家的幸福。但是小娥忘记了残暴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这样的感情存在的,在封建礼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的探析
作者: 杨雪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矛盾心理   迷惘的一代   保守态度   爵士时代   司各特   盖茨比   男性世界   女权主义运动   男权主义  
描述: 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绘出多个“厌女型”女性。作者以男权主义的视角通过对女性的妖魔化,边缘化和理想化歪曲女性的真实形象,反映出作者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对女性的矛盾心理,以及对当时女权主义运动的保守态度。《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出版于1925年,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
< 1 2 3 ... 6 7 8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