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男权中心 】搜索到相关结果 54 条
大众传播中女性身份建构的多重悖论
作者:
廖颂举
来源:
青年记者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播语境
身份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
官方话语
社会信息传播
议题设置
男权中心
传播机制
性别意识
拟态环境
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传播语境中女性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男权中心主义思想一直是“缺席的在场”,女性在大众传播叙事中的边缘化表征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大众传播中女性称谓的变迁,恰恰折射了媒体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的身份建构。而大众传播性别叙事对传统观念与心态的制度化抵制,男性霸权叙事的自觉纠正,女性自我命名权与自主叙事权的最终确立,应是改变女
《静静的顿河》三位女主人形象
作者:
陈德银
来源:
山海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静静的顿河》
美学价值
娜塔利亚
叛逆者
男权中心
女性主义视角
肖洛霍夫
阿克西
诺贝尔文学奖
达丽
描述: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他凭借此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文中的三位女性形象,并探究根植于作家深处的男权中心意识,展现作品的美学价值。一、阿克西妮娅:对父权与夫权制的反抗在小说中从肖洛霍夫的创作目的来看,娜塔丽亚无疑是作者其极力维护的“正统,”形象,而阿克西妮亚则是作为一个“叛逆形象”出现的。阿克西妮亚的一生是受尽男性压迫的一生,在少女时期就遭到了自己生父的强奸,
// 名妓/贤妾颂曲背后的男权女性观—— 新编昆剧《影梅庵忆语·董小宛》小议
作者:
马姝
来源:
戏剧与影视评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董小宛
女性观
男权中心
爱情至上
认知结构
审美趣味
影梅庵忆语
冒辟疆
人物形象
冒家
描述:
新编昆剧《影梅庵忆语·董小宛》(以下简称《影》)是剧作家罗怀臻近年创作的一部新戏。剧中,他以冒辟疆怀念亡妾董小宛而作的《影梅庵忆语》(以下简称《忆语》)为构思框架,以新编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爱情至上、克己复礼、德言容功一应俱全的完美的名妓/贤妾形象。人物形象是创作者认知结构和审美趣味的投射。那么,此剧塑造的董小宛这一女性形象反映了创作者怎样的认知结构和审美趣味,即,作者持有怎样的女性观?这种
论麦克白夫人与蓓基.夏普之双性同体
作者:
王阳阳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麦克白夫人
蓓基
男权中心
双性同体
发展史
莎士比亚
女性形象
女性文学
萨克雷
男性
描述:
众所周知,世界文明的发展史实际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历史。男性不仅是世界的主宰者,掌握着社会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主流话语,同时更是妇女命运的主宰者。女性则是以男性附庸形象存在,沦为"第二性",女性的活动范围被排斥于社会政治生活之外,囿于爱情、婚姻、家庭之中。在这种男权中心的社会意识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
与狼作伴(上)
作者:
安吉拉·卡特
张中载
来源:
英语世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卡特
女作家
男权中心
Little
17世纪
伦理道德
改写
女性形象
描述:
【导读】《与狼作伴》的作者是当代英国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安吉拉·卡特(AngelaCarter,1940~1992),可惜英年早逝。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Burgess,1917~1994)称她是“一位有突出天才的作家”。1977年,卡特把17世纪法国作家夏尔·佩罗(CharlCSPerr'ault,1628~1703)的《夏尔·佩罗童话集》译成英语。同年,她把一篇不足千宇的《小红斗篷》(LePetitChaperonRouge/Little Red RidingHood)改写成
追寻自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
作者:
周曦
来源:
青年作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国文学史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女性主义视角
父权文化
男权中心
十九世纪
罗切斯特
公简
西方文学史
描述:
西方文学史上,女性形象不外乎“淑女、家庭天使”、“红颜祸水”或“悍妇、女巫”。这三类传统女性角色特征均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性的控制,反映了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而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女主人公简从贫穷的孤女成长为具有独立意识女性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生而不幸却敢于抗争的“女斗士”式的人物。正因为这一点,本书突破了英国同时期其它
被误读的悲剧女人
作者:
张利萍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社会
牺牲品
男权社会
男性主体
他者
麦克白夫人
男权中心
妖魔化
女性形象
误读
描述:
是认为麦克白夫人是"一个狠毒、残忍、毫无良知的毒妇形象"[1 ]。这种评价其实是对麦克白夫人的一种误读,是男权中心的文本阅读对麦克白夫人
重构男权主体政治的神话:《狼图腾》的三重表意系统及其男权意识形态
作者:
荒林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功能
神话
男性形象
政治演讲
男权中心
表意
《狼图腾》
系统
描述:
没有情色描写的《狼图腾》却是强力的男权文本,原因在于它是通过自然/历史/人的三重表意系统来写作,把女性形象安排在自然层面,让女性成为自然母性,成为安全的男权主体建构基础。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上,它采用了野性男性形象与现代权威男性形象父子相承的建构关系,从而使男性中心象征秩序获得自然和历史双重支持,并使男性形象具备政治演讲和文本政治操作的强力。最后,文本通过对于雄性气质的扩张和暴力审美的制造,实现男权中心意识形态功能。本文试图揭示中国男性写作与男权意识形态构造的关系,并指出强力哲学的反文明性和暴力审美的危险。
丁玲小说的女性意识
作者:
张静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色彩
爱情理想
女性小说
莎菲
女性意识
男权中心
丁玲
女性自我
女性解放
女性形象
描述:
丁玲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引起世人的注意。她心理和思想上的成长轨迹,更揭露出在封建意识笼罩下女性解放的艰难。丁玲把几千年来沉积于女性心中对男人的仰视变为俯视的心态历程,做了深层次的透视,从而树起了女性主义的旗帜。
《两姐妹》:男权视角中的女性话语
作者:
李渝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度社会
男权社会
女性话语
男权中心
传统社会
泰戈尔
女性地位
两姐妹
视角
女性形象
描述:
泰戈尔的中篇小说《两姐妹》(1933)关注家庭与婚姻,从两性关系的视角来描写人物性格的特征与变化.在伦理与爱情婚姻的矛盾纠葛中,接受了西方思想的作家采取了中庸之道,以宽恕、和解来化解三角情感关系的悲剧和惩罚,突出表现了印度社会女性的悲剧、抗争与选择,于传统社会中发出了女性的声音、表达了女性话语,但又在故事结局上隐现印度传统男权社会的话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