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男性世界 】搜索到相关结果 34 条
女人支撑起来的世界:李春平长篇小说《奈何天》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邸玲
来源:
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奈何天》
李春平
女性形象
男性世界
描述:
《奈何天》是李春平的一部反映官场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矛盾混合型,这类女性形象是作为男性主人公的对照而存在的;第二类是"贤"妻良母型,这类女性形象是隐蔽在男性主人公背后的;第三类是单纯无知型,这类女性形象具有悲剧性成分。通过对这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李春平的官场小说在展示男性主人公官场沉浮的同时,也试图揭示女性的生存处境与命运变迁。
论海明威作品中被遮蔽的女性原型
作者:
倪秋梅
来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明威作品
女性原型
女性形象
男性世界
描述:
海明威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硬汉形象使得女性形象在其作品及相关评论中退居次要地位。硬汉形象并不能掩饰作品中的悲观虚无思想,显现层面的意义并不能抹杀女性形象的重要意义。女性形象的分类研究揭示了被遮蔽的女性原型。男性形象的分类研究表明女性原型的缺失给男性世界造成无法弥补的悲剧性,荣格集体潜意识理论的运用表现了女性原型对男性世界的重要性。
林白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作者:
李坤坤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性别文化
林白
男性世界
描述:
林白的创作以直接描写女性经验和深入挖掘女性意识为文坛熟知,对其作品研究最多、最深入的也是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的解读,尤其是对女性形象和女性悲剧命运的探究。成果丰厚,却难免单一。林白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因其“无名”和作者着墨不多,长久未引起关注,也因此忽略了林白作品更深的性别意蕴。
论池莉笔下的男性世界
作者:
霍文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池莉
生存状态
男性世界
描述:
女作家池莉的作品塑造了很多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对女性生存环境的关注。但与此同时,池莉也描绘了一系列的男性形象构成其笔下独特的男性世界,通过描绘流水账式的世俗生活,展现了在主流文化下男性困顿的生存状态。文章将以池莉笔下的男性世界为切入点,从困顿和追寻方面来呈现池莉笔下的男性世界的深刻复杂性。
两性视野下的犹太女性
作者:
孙宏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犹太教
女性意识
男性世界
描述:
随着19世纪末大量犹太移民来到美国,叙写犹太移民生活的美国犹太文学逐渐兴起,其中不乏对犹太女性形象的塑造。犹太男女两性作家对其文本中的犹太女性有不同的诠释,本文试图从全面公正的角度来探讨犹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女性意识和生存境况,以消解社会对她们的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
女性言说的误区
作者:
乔丽娜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男权话语
男权文化
女性意识
身体写作
西方女权主义
误区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男性世界
20世纪90年代后
描述:
女性言说的误区
韩寒《后会无期》的女性形象读解
作者:
钟丽琳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会无期
同学聚会
女性角色
微观理论
韩寒
符号互动理论
高中同学
人生导师
男性世界
男权主义
描述:
女性微观理论中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和话语制造出来的。女性在男女教化过程中往往接受男尊女卑的定义,于是遇事常常会自责,取悦和讨好男性以避免惩罚。[1 ]韩寒在电影中所
女权主义姿态下操持着男性话语的女性——《无穷动》中女性形象刍议
作者:
杨晓林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男性话语
女权主义者
双性同体
女性主义批评
主流电影
无穷动
女性形象
男性世界
女性人物
描述:
近几年来,中国涌现了许多女性电影,2001年的《今年夏天》、2002年的《西施眼》、《哭泣女人》、《心心》、2003年的《我和爸爸》、《我的美丽乡愁》、2004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5年的《青红》、《红颜》、《姐姐词典》、《孔雀》等,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从不同侧面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个人的情感和欲望等诸多方面所面临的压迫和挫折进行了探讨与表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的探析
作者:
杨雪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矛盾心理
迷惘的一代
保守态度
爵士时代
司各特
盖茨比
男性世界
女权主义运动
男权主义
描述:
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绘出多个“厌女型”女性。作者以男权主义的视角通过对女性的妖魔化,边缘化和理想化歪曲女性的真实形象,反映出作者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对女性的矛盾心理,以及对当时女权主义运动的保守态度。《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出版于1925年,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
浅论萧平之于女性形象的独特抒写
作者:
张纪云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传性
政治话语
这个世界
逝水
女性世界
活着
民族大义
一个女性
审美价值
男性世界
描述:
"教授作家"宋萧平以一篇《海滨的孩子》享誉文坛,此后佳作不断,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沉浮里一如既往地满怀对文学的挚爱,他以自我满蕴温情的笔触关爱着芸芸众生,涉入最平凡的人生、最真实的人性。萧平特别强调艺术家的"感受",他说"感受是前提,没有感受,也就无从表现"[1 ]。在其自传性的文章《逝水悠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