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唐婚恋传奇中的理想女性及其文化内涵
作者: 高翠元   高丹卡   来源: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恋心理   理想女性   文化内涵   唐婚恋传奇  
描述: 唐传奇是文言小说的成熟阶段, 题材甚多, 而以婚恋传奇的成就最高。在婚恋传奇中, 唐代文士构筑出一批符合他们爱情期待的理想女性: 这些女性容貌出众、才华卓越, 大胆跨越礼教的藩篱追求爱情, 极富“名妓”的特征; 同时又是恪守礼教规范, 柔顺卑顺、相夫教子、持家理财的典型贤妻良母。这种融情人、知己、贤妻、良母为一体的理想女性形象, 其实是唐代文人在特定文化氛围中对女性的期待和建构, 也是唐代文士追求情理和谐统一的婚恋心理的曲折诉求。
呼唤美国社会的理想女性:评小说《觉醒》中女性的三位一体
作者: 张媛   来源: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觉醒》   理想女性   女权主义   三位一体  
描述: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在出版伊始受到诸多非议,但最终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得到肯定评价,并成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本文将通过分析三位主要女性形象,从三位一体的角度来揭示凯特·肖邦对女性身份、地位和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美国的社会理想女性的呼唤。
从凯瑟琳与玛丽亚的形象比较看海明威心中的理想女性
作者: 王迎军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女性   形象比较   海明威  
描述: 凯瑟琳·巴克莱是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而玛丽亚则是海明威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主人公。批评家们对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主题、风格和结构以及男主人公弗莱德里克·享利和罗伯特·乔顿等都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评论。然而,对凯瑟琳和玛丽亚却涉及极少,人们通常笼统地把她们划归于同一类型——温顺的情人,认为她们漂亮而无主见,过度依附他们所爱的男人,满足于为她们的爱人奉献,也就是说,人物形象不丰满。本文将通过对两个不同作品中的女性的形象分析,从中看出作者海明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立足文本 重识木兰:《木兰诗》教学分析
作者: 尹玉珊   来源: 广西教育(中教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兰诗   教学分析   理想女性  
描述: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流传广、影响大的乐府民歌,被收入现行的语文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诗歌对木兰家庭的描述可以看出,木兰不是一位大家闺秀,而是一个长于农家、以耕织为生的普通女性.这样一位普通女性,却替父从军,做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这样的一位女性形象,根植于北朝尚武的社会风俗中,却又高于现实生活.
中国理想女性之美:从中、越《金云翘传》比较中看民族审美的差异
作者: 王玉玲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审美   理想女性   才女   名实  
描述: 中国小说《金云翘传》在越南也有同名仿作 ,二者尽管情节一致 ,但风格迥异。以往的比较研究一般着眼于文学手法 ,本文则以翠翘这一女性形象为切入点 ,分析两民族的审美差异及其深层原因 :文学传统、社会现实、道德文化等。中、越翠翘同是“才女” ,但重点不同。中国偏“才” ,越南偏“女” ,原因是中国“才人”的形象掩盖了“女子”的特点 ;中国的翠翘身上也体现了明清时期“情”、“德”、“欲”相融的社会因素和中华民族“名实”并重的双重性格。
《当家的女人》:民间文学中巧女故事的当代演绎
作者: 张敏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女性   巧女故事   民间文化  
描述: 电视剧《当家的女人》塑造了一位在荧屏上不多见的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乡村女性张菊香。张菊香这一符合中国民间文化理想性格特征的女性形象的重塑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蕴,是民间文学中巧女故事叙述范式的当代演绎,是影视文化对民间文化资源和叙述模式的借用。
爱的幻影:浅析贝娅特丽齐在《新生》中的象征意义
作者: 李凯旋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生   理想女性   象征意义   贝雅特丽齐  
描述: 但丁作品中的贝娅特丽齐形象,最早出现在他的处女作《新生》中。这是一部以诗人青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回忆录。在其中,诗人以唯美的诗文塑造了一个融合圣徒威仪与贵妇美艳,并散发着神性光辉的贝娅特丽齐。然而,《新生》的主题不是诗人对贝娅特丽齐的爱恋,也不是诗人对她理想之美及神性奇迹的塑造;而是诗人在爱的名义之下,通过贝娅特丽齐所记录下的自己的心灵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贝雅特丽齐和《新生》中的贝雅特丽齐的研究,剖析了《新生》中贝娅特丽齐的三重形象,即融合善与美的理想女性形象、神圣的奇迹以及佛罗
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化语用信息的作用——以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为例
作者: 油小丽   来源: 疯狂英语(理论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理想女性   两性关系   文化信息   理想女性   海明威  
描述: 在文学教学中,海明威作品中的男性"硬汉"形象被认为是作者的标签,通常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因此海明威也被批评在作品中带有很强的男性意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在教学中被忽略。但是从作品外部的文化语用信息中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出发,对作品中的理想女性和非理想女性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揭示作者对两性和谐关系的渴望及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可以还原海明威对作品中女性人物塑造的创作根源。
论《四世同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韵梅的“理想性”何在
作者: 李晨律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韵梅   理想女性   《四世同堂》   老舍   人物形象  
描述: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认为老舍的男权中心意识塑造了以《四世同堂》中的韵梅为代表的"理想女性"形象。本文从分析韵梅的人物形象入手,说明老舍笔下的理想女性形象不完全是男权中心意识的结果,其中还包含了他对传统文化和社会进步"反求诸身,从传统文化中求取救亡之法"的观点。对传统道德的守望,对旧式人物新生的赞赏和期望,这正是韵梅之为老舍"理想女性"形象的重要原因,韵梅的"理想性"与老舍在其他作品和人物塑造中"亡旧生新"的"理想性"是一以贯之的。
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性别意义
作者: 李自芬   来源: 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衣女人   女人味   理想女性   性别关系   女性形象  
描述: 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50~70年代的单一刻板模式,变得多姿多彩。这种变化主要有三种趋势:一种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反叛,以对抗男性中心文化;一种是向传统女性形象的回归;一种是试图寻求一种独立、平等、和谐的新型两性关系。这种女性形象的分化反映了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受到质疑和解构,女性逐渐成为社会性别关系的一个主体。
< 1 2 3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