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走在后家庭的家庭道路上──从强制关系到心灵和睦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关系   杂技艺术   数量意义   工业社会   生活计划   妇女运动   调和平衡   日常生活   大学生运动   新的生活方式  
描述: 走在后家庭的家庭道路上──从强制关系到心灵和睦[德]E.贝克-格恩斯海姆在50—60年代的西方工业社会里,到处在唱着家庭的赞歌。在联邦德国,家庭被写进宪法,并置于国家的特殊保护之下。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是大家公认和追求的一种生活模式。那时,占统治地位的...
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美学贡献
作者: 杜娟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贡献   社会科学   “女性文学”   大学学报   当代   俄罗斯文学   人与人关系   日常生活  
描述: 高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撰文指出,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家笔下的童年、爱情、家庭等传统主题小说在当下人与人关系愈来愈淡漠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她们对日常生活的高度关注、对艺术细节的精雕细刻成为了当代俄罗斯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当个性化逐渐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主题特征时,如果单纯强调某种集体意识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为代表的一批俄罗斯女作家已经在俄罗斯文坛占有重要一席,但是在多数评论文献中,对“女性文学”“女性小说”“女性意识”这些新术语的界定不是采用后现代文化所
评陈谦《望断南飞雁》
作者: 邵燕君   来源: 作品与争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实现   80年代   女性独立   女性小说   心路历程   海外华人文学   家庭责任   日常生活  
描述: 陈谦的《望断南飞雁》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女性小说。作家以深切的生命之痛书写了一个上世纪80年代以“陪读太太”身份出国的大陆女性南雁在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之间辗转挣扎的心路历程。小说专注于讲述个人的故事和命运,却以血肉之躯撞开了日常生活之下女性困境的坚冰,在中西文化的深层碰撞中探寻女性独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在女性文学还是海外华人文学的写作史上都将留下深深一笔。
民间传统与中国的现代性
作者: 孟繁华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与传统   《土门》   贾平凹   复杂性   《尘埃落定》   女性文学   民间传统   《高老庄》   中国现代性   日常生活  
描述: 民间传统与中国的现代性
世界的两个春天——我眼中的新生代女性散文
作者: 何大草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生代”   女性作家   《青春期》   “小女人散文”   女性散文   陈染   《呼啸山庄》   新生代女作家   女性文学   日常生活  
描述: :繁荣──来自数学的春天“世界的两个春天”,是从诗人于斯的创作谈《两个世界的春天》借用过来的。它表达了世界的模糊暧昧与丰富多彩,还挟着诗意的优雅,和对春天的迷惘。我喜欢这个标题:90年代同时是女性
苏青:谋爱不成的退守
作者: 蒋晓敏   来源: 书屋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苏青   上海   道德   生存   写作   人生   男人   日常生活   女性  
描述: 关于苏青,人们一度囿于张爱玲评价的“伟大的单纯”,多论述她“充满生活情趣的热闹人生的, 世俗而无所顾忌”的一面,而我却认为,苏青始终如一的关心女性的实际生存地位、自觉地从女性角度观照人生百态,更值得女性文学研究者们大书特书。
灵魂的漫游:与顾艳的对话
作者: 朱育颖   顾艳   来源: 红豆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欲望   西湖   文学写作   女性叙事   长篇小说   作品   女性文学   日常生活   中短篇小说  
描述: 灵魂的漫游:与顾艳的对话
论萧红作品韵味与文体的独特性
作者: 游友基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体   绘画美   散文美   《生死场》   萧红作品   主题意蕴   《呼兰河传》   日常生活   小说观念   生活化  
描述: 萧红继丁玲之后崛起,她不倦追求作品韵味与文体的独特性,从而拓展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审美范畴.(一)淡而有味,韵味悠长萧红作品特殊的审美魅力还来自它的淡而有味、韵味悠长.淡,即平淡、清淡,无论取材、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都显得平淡无奇,朴素无华,然而这些“元素”所创造的形象、意境、情调都有某种韵味,经得起咀嚼和体味.第一,题材的日常生活化与主题意蕴的深刻性.作为左翼作家,她并不热衷于所谓重大题材、热门题材的创作,她的笔下没有革命与恋爱的冲突,也没有突变式的英雄人物,避免了初期左翼文学题材单一、观念大于形象的
空间的建构与想象
作者: 朴姿映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想象   上海   空间   教育   社交   休闲   家庭   消费   日常生活   女性   住宅  
描述: 本文将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及其日常生活的建构过程,置于一个更为广泛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为此,论文专门探讨“女性”及“女性生活”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如何形成、如何构造;与此同时,论文还考察了与此相关的女性经验是如何被表达和想象的。二、三十年代的女性经历主要在于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空间,当时大量涌现的建筑空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入了新的观念和经验,而它最强有力的影响就发生在女性身上。通过重写女性的生活世界,它也重写了相关的女性日常生活的观念和想象。因此,本论文试图探讨的是,现代世界,所造成的日常性,其实就扎根
< 1 2 3 ...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