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解读《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论
作者: 赵晓囡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非裔黑人   价值   棉被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通过对三个黑人女性人物的塑造和日用家当引发的冲突,诠释了黑人理应捍卫和传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美国黑人具有双重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身份,非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应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
传统华人形象的颠覆与重塑
作者: 李慧懿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东方主义   颠覆与重塑   刻板印象  
描述: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讲述了四对母女从开始由于文化差异、民族身份等原因引起误解和冲突到最后互相理解的故事,探究了华裔女性如何重构自己双重文化身份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希望东西文化平等交流最终走向融合的美好愿望。本文从后殖民及文化交流的视角分析了西方主流文化中的华人刻板印象的产生以及给华裔的生活和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着重探讨了有着中国血统的谭恩美在塑造《喜福会》中华人女性形象时为颠覆东方主义思维定势下的女性刻板印象、重塑华人女性新形象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讨论了谭恩美在塑造华人女性形象时的局限性。
严歌苓小说女性意象群中的三角系列及其“身份书写”
作者: 冉春芳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严歌苓   意象群  
描述: 严歌苓将女性追寻个体自由与主体性解放的人生意义这一主题通过其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表现出来。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类型学方法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色分析方法,首先对严歌苓的整体创作走向及其小说隐含的“意象群”三角系列作出勾勒:为某种崇高理想舍弃自身一切、英勇奋斗、坚强克己的“圣女”形象;挣脱或逃离“异化”的“理想”教条规诫,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与个性解放但又面对现代性悖论处境的“叛女”形象;身处卑微、受苦受难、却以无疆大爱回报他人与世界的“地母”形象。再通过逐阶段仔细梳理严歌苓小说中“意象群”三角中各个系列女性形象的发展
从伤痛到弥合:当代美国华商女作家笔下女性文化身份的嬗变
作者: 付明端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文化身份   弥合   女性书写   伤痛  
描述: 20世纪60年代后,包括华裔美国文学在内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以它们关注焦点的独特性成为后殖民理论的批评对象。而汤亭亭、谭恩美、任壁莲等当代华裔女作家的接连出现,使美国华裔文学走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她们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出发,希望通过记录和再现自己及母辈们的生活,揭示并探讨美国华裔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从而对华裔美国女性的文化身份做出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华裔女作家自身成长的过程就是对中美文化的选择、取舍、融合的历程,当开始进行写作时,她们从社会历史现实角度以及文学的创造力方面来揭示文化身份多重性的困惑。相对于宿主国和
关于上海外地媳妇文化身份构建的动态研究
作者: 段燕琴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东道主文化   原文化   上海外地媳妇   上海本地人  
描述: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探索。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是人类的基本诉求。一个人的自我身份有很多层面,包括个体身份,社会身份,种族身份,地域身份,文化身份等。文化身份是指个体对某个文化的归属感或情节。当个体进入不同文化时,对原文化的归属感和对东道主文化适应的需求有可能发生冲突,如何在原文化身份和东道主文化身份之间进行协商并构建合适的文化身份将是本文研究的主题。由于文化身份的构建与个体能否积极适应东道主文化并获得幸福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对于跨文化交际者来说,身份认同构建的研究对他们有直接现实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