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新女性”形象建构
作者: 李永东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政治话语   上海   文化形象   艺术作品   身体修辞   电影艺术   新女性  
描述: 五四时期"新女性"概念边界清晰,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进入重构阶段,"谁是真正的新女性"不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关于影片《新女性》的讨论,证明了"新女性"的界定充满争议。这一形象重构,折射了30年代中国的现实矛盾和思想动向,具有政治、文化、审美的多重意义。其身体修辞两面讨好,既与政治意识合谋,又与洋场趣味联欢。
浅论萧平之于女性形象的独特抒写
作者: 张纪云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传性   政治话语   这个世界   逝水   女性世界   活着   民族大义   一个女性   审美价值   男性世界  
描述: "教授作家"宋萧平以一篇《海滨的孩子》享誉文坛,此后佳作不断,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沉浮里一如既往地满怀对文学的挚爱,他以自我满蕴温情的笔触关爱着芸芸众生,涉入最平凡的人生、最真实的人性。萧平特别强调艺术家的"感受",他说"感受是前提,没有感受,也就无从表现"[1]。在其自传性的文章《逝水悠悠》中,
浅论20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价值转向与精神突围
作者: 刘胜男   贾作璋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倾向   女性立场   女性生命   政治话语   思想革命   女权运动   女性命运   工农大众   女权意识   田家冲  
描述: 一、异国新声——女权运动背景下中国女性意识的萌芽女性意识是指用女性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确定自我的特性及所处的社会地位,并以女性的立场出发观照外部世界,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学中虽然很早就出现不乏闪现女性光辉的代表作品,但其真正的兴盛发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主要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