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性身份】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黑人女性的性征与性身份认同——格洛丽亚·奈勒小说《贝雷的咖啡馆》对圣经女性的重写
-
作者:
郭晓霞
来源:
圣经文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身份
圣经女性
性征
重写
-
描述: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格洛丽亚·奈勒在其小说《贝雷的咖啡馆》中,通过对6个圣经女性故事的重写,颠覆了圣经中被父权社会支配的女性形象,揭示了传统社会妓女/圣女身份被建构的过程,探讨了黑人女性性征和性身份认同中的影响因素,并给黑人女性指出一种多元的、流动的性身份。
-
从酷儿理论角度解读《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
作者:
江云琴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酷儿理论
性身份
南方淑女
性别身份
-
描述: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短篇小说创作手法和主题。从酷儿理论来看,爱米丽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杂糅凸显出她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此外,她与荷默·伯隆的关系也超越了传统的异性恋关系模式。依据以上两方面,该作品充分体现了酷儿理论消解静态的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打破异性恋霸权下男性/女性,异性恋/同性恋的二元对立的意义。
-
携痛飞翔
-
作者:
刘建华
来源:
汕头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性别秩序
女同
性身份
女性角色
身体
女性
-
描述:
漫长的文学书写史里,“女性”与其“身体”长久地延续了一种被贬降的压抑命运。伴随“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身体”认知的持续深化,通过书写“身体”呈现“女性”境遇、质询“女性”命运成为文学领域一道显赫风景。这也成为台湾当代女性作家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探勘命题。 本文通过相关文本阅读,试图多方位考察台湾女性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显现的“女性”再构努力。基于如此“女性”命运处境、“女性”存在状态的关注立场,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在本文中被解读为一个文本实践、演练新“女性”理念的历程:上承新文化运动影响,五十年代去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