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作者: 王风华   来源: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性别差异  
描述: 本书运用社会性别分析结果对社会性别进行了历史追寻、描述和展望。
早期婚恋题材的独幕剧研究
作者: 刘兰芳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独幕剧   婚恋题材   性别差异   女性形象  
描述: 本论文以早期婚恋题材的独幕剧为研究对象,以时代和社会发展作为研究的背景,联系独幕剧这种文学样式的文体特征,并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但并不作为贯穿全文的批评视角和尺度),对早期婚恋题材的独幕剧进行系统研究,既关注这些作品的总体特征,也对某些作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剖析。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早期独幕剧的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一些弱点和不足。然后分析婚恋题材备受剧作者青睐,以婚恋为题材创作出来的独幕剧备受社会关注的主要原因,首先和个性解放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成型期的中美女性高等教育专业比较
作者: 冀俊平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教育   性别差异   专业  
描述: 性高等教育产生于18世纪,成型于19世纪60年代,其在成型期表现出的特点有:对女性的培养目标是贤妻良母;课程设置上注重女性传统专业;受自然科学对性别差异研究的影响大。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经历了20世纪以前
遮蔽与还原―解读《红高粱》与《棉花垛》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陈晓润   来源: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还原   身体   棉花垛   遮蔽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战争  
描述: 通过对莫言的《红高粱》与铁凝的《棉花珠》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文章分析了《红高粱》中的“我奶奶”、“玲子”等女性形象对女性历史、女性身体、女性言说的遮蔽及《棉花垛》中的“乔”、“小臭子”等女性形象对历史女性的还原,辨析了不同性别作家作品中存在的鲜明的性别差异,以期促进女性主义的研究。
遮蔽与还原——解读《红高粱》与《棉花垛》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陈晓润   来源: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还原   身体   棉花垛   遮蔽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战争  
描述: 通过时莫言的《红高粱》与铁凝的《棉花垛》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文章分析了《红高粱》中的“我奶奶”、“玲子”等女性形象对女性历史、女性身体、女性言说的遮蔽及《棉花垛》中的“齐”、“小臭子”等女性形象时历史女性的还原,辨析了不同性别作家作品中存在的鲜明的性别差异,以期促进女性主义的研究。
7d头低位卧床后男女被试者立位耐力和自主性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敏感性
作者: 强静     沈羡云   审校   来源: 载人航天信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耐力   压力感受器反射   低位   心血管调节   自主性   性别差异   敏感性   女性  
描述: 心血管调节的性别差异使女性的立位耐力较低,头低位卧床(HDBR)和航天后的心血管失调可导致立位耐力不良。有关男性心血管的研究很多,而女性的研究则很少。因此,目前关于性别对心血管失调的影响尚不清楚。[第一段]
当代女性写作流变研究
作者: 山郁兰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无性写作”   开放多元   双性和谐   身体写作   私人化写作   女性写作   性别差异  
描述: 女性写作是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为政治背景而形成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文学创作领域内的直接产物,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在我国的译介和传播,对我国女性文学批评和写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女性作家在承继“五四”女性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在80年代以后的创作中逐渐显露出自觉的性别意识和决绝的抗争姿态,她们的作品也渗透着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纵观我国当代女性写作,从女性意识萌动时期的剑拔弩张,到曲折迂回的侧面消解,从隐退到私人空间的“私小说”,到身体革命的道德背叛,面对瞬息万变、光怪陆离的社会,女性写作凭借其勃勃生机生发出风格迥
< 1
Rss订阅